行书的特点有哪些


行书的特点有哪些

文章插图
行书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点 , 适用性比较高 , 它结构和楷书差不多 , 在笔画上有所增减 , 也不像草书那样不易书写 , 形态优美 , 常用于书信或草稿方面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 诞生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
行书有什么特点
nbsp行书具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点 , 适用性比较高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 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 诞生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 大力发展与魏晋时期 。
nbsp行书的结构和楷书相差不远 , 只不过在笔画上有所增减 , 但是不像草书那样不易识别 , 形态优美 , 行书一般多用于书信或在草稿上书写 , 但是有些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行书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例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集》 。
行书独具特色的写法
行书在运笔的时候讲究轻松、便捷的方式 , 线条流畅 , 极具动感 , 虽然在点画上没有草书的飘逸 , 但是自由舒展 , 比楷书更加灵动 , 能产生行云流水般的神韵 , 结构茂密充实 。
1、笔法多变
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 , 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 。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 , 灵活多变、各有千秋 。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 , 露锋居多 。如“列”;方圆兼备 , 圆笔为主 , 如“觞”;提按明显 , 节奏感强 , 如“亦” , “足”等 。
2、活泼有神
写楷书 , 一笔一画 , 起止分明 。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 , 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 。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 , 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 , 字与字之间的联系 , 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 贯气有神 。如“是”、“能”、“无”、“茂”等 。
3、书写便捷
楷书笔画一笔不苟 , 横就是横 , 竖就是竖 。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 , 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 。或以点代横 , 或以点代竖 , 或以点代撇 , 或以点代捺 。如“老”、“竹”、“流”、“未”等 。
甚至一笔带过 , 省去个别的偏旁或笔画 , 如“迹”、“事”等 。有些字还改变了原来楷书的书写笔顺 , 如“至”、“若”等 。当然这些变化是由古代书法家通过学习和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 , 减省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 自己不可随意从事 。
4、结体多姿
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 。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 , 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 。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 , 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
在结构变化中取得平衡 , 在字形变化中求得统一 。即使在书写同一个字时 , 也要力求变化 , 不能雷同 。如《兰亭序》中的20个“之” , 或大或小、或侧或正、或仰或俯、或长或短、或楷或行或草 , 千姿百态 , 极尽变化 。
扩展资料:
书的书写要领:
【行书的特点有哪些】1、要掌握好行书的基本笔法 。笔法是构成书写的主要因素 , 学习行书首先要从简单的笔法开始 , 在提、按、起、落、收、转等各个笔法上多下功夫 , 掌握要领 , 打牢基础 。
2、熟悉点画的书写规律 。行书的点画很多 , 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 尽量多记、多练 , 为进一步书写提供能力 。
3、多看多画 。多看就是多看帖 , 看古人是怎么写的 , 包括点画、结体、字形等 , 加深记忆性的概念 。多画就是在初学阶段 , 不要急于提笔书写 , 而是用手指对着字帖画 , 养成书写习惯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行书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等特点 。
行书用笔 , 全靠运转锋毫 , 用短锋笔和长锋笔 , 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 , 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 。这样 , 行笔时即按得下 , 又提得起 。用短锋笔 , 往往不受此限制 , 只要掌握得当 , 做到“用笔宜着实 , 又要跳得起 , 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 。”若用小毫写大字 , 就会捉襟见肘 , 形同枯槁 。
行书很重要特点之一欲横先竖、欲竖先横 。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 , 都能回归到与楷则原理一致 。一幅作品中横画承上画的露锋起笔 , 先竖就能使笔画圆润 , 竖画先横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 , 再按转直入使起笔处丰满厚实 。
发展历史: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 , 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 , 其次就是“八分楷法” , 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 , 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 , 就变成行书了 , 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 , 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 , 才使之盛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