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赵秋玥)7月28日|钱东奇:推动中餐标准化体系建立( 四 )


如果将视野从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单一视角扩展到产销研及用户为一体的大循环体系中来 , 更能看到数字美味研究院的价值所在 。 据钱东奇介绍 , 以数字美味研究院为起点 , 食万首先与浙江工商大学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联合研发 , 在学术端进行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 , 将研究成果在中餐上下游在内的行业端进行推广应用 , 再由以添可食万为主导的企业端实现食材供给及智能烹饪设备制造 , 最终以食万净菜和食万智能料理机的形式交付到用户手中 。
云端服务再将用户端的美味评价、服务体验以大数据的形式反馈给学术端进入下一轮改进流程 , 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 。 由此可见 , 正是数字美味研究院成为推动各环节数字标准化的关键推手 , 才最终实现中餐美味的数字标准化闭环 , 也标志着食万的中餐标准化研究正式进入“深水区” 。
脚踏实地 , 做中餐标准化的先行者
今年3月 , 食万净菜正式上线 , 目前一位数字美味研发工程师研发上线一道菜的时间为一周 , 预计至8月底 , 食万净菜上线品类将达到100个 , 12月将推出针对B端市场的净菜品类 。
据了解 , 早期食万也尝试过净菜冷链的模式 , 但是从全产业链流程角度来看 , 食材从工厂到用户家中依然存在脱冷环节 , 这就意味着即使采用高运输成本 , 仍然无法为消费者保证品质 。 但如果采用绝对冷冻的方式 , 又存在解冻和复鲜的问题 。 最终经过反复探索和尝试 , 食万净菜选择了风干、冻干模式 , 每个美味工程师在研发净菜菜品的过程中 , 均将复鲜过程也考虑进去 。
钱东奇表示 , 相比于国外成熟的食材风干市场 , 食万美味研究院在食材研发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 食万APP上线的菜品也交给消费者选择 , 以此保证定期更新和替换菜品 。
据了解 , 食万净菜的供应商来自各个地区 , 不同菜品最后的食材封装工作由食万工厂加工 , 以保证食万净菜标准和品质统一 , 不同品类净菜的保质期在3-12个月之间 。 相比于外卖和预制菜 , 食万净菜和食万智能料理机能够让消费者清楚地看到食材和加工过程 , 同时拥有补充加工、自由烹饪模式 , 由此吃得更加安心 , 且烹饪方式具有很高的自由度 , 适用于家庭、中小餐饮店、食堂等多个场景 。
“当前 , 我们正处于穿越隧道的最早期 。 ”钱东奇说 。 为了服务好第一批用户 , 食万在初期就成立了物联网运营部 , 主要从事了解用户信息并为之提供先前服务 , 以此保证在穿越隧道期的过程中走得更加坚实 。 “中餐标准化工作并非一家企业能够完成 , 添可食万要做这个过程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 中餐体系复杂 , 我们希望连同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制定中餐标准化体系 , 未来所有餐厅以此开发自己品牌的净菜 , 对于餐厅而言有可能服务更多人 , 更能够为标准化的中餐及食万智能料理机出海打下坚实的基础 。 ”钱东奇说 。
保持初心 , 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地解决方案
作为连续创业者 , 从OEM到做自主品牌 , 从科沃斯到添可再到食万 , 钱东奇这次从智能硬件跨界进入了食品行业 。 “食万是第四个赛道 , 食品行业链条多、维度多、生态伙伴众多 , 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一个行业跨越这么多维度 。 ”钱东奇说 。
虽然添可洗地机在2020-2021年实现市场爆发 , 但是回想起2018-2019的两代失败的产品 , 钱东奇认为本质上是产品没有做好 。 “在互联网大趋势下 , 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 就看谁能够把技术组合起来 。 食万也存在市场教育的过程 , 需要看清楚要走哪个赛道、一步步踏实去做以及一次次从坑里爬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