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黄昏产业挽救战中,为什么欧洲公司赢日本输了?( 二 )


笔者曾经走访过vivo公司 , 深度调研过他们跟蔡司的合作模式 。
首先我问他们:“为什么不选择日本相机公司合作” 。
得到的答案让我非常吃惊:
“首选的合作对象是尼康和佳能 , 但对方视手机公司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 担心技术泄露 , 因此拒绝了中国公司” 。
再来看看vivo和蔡司的合作模式:
vivo和蔡司成立了研究院 , 各自把独门技术都贡献出来 , 寻求光学技术在手机影像上的放大;
vivo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想借助更高级的技术 , 让手机拍照更加接近单反的效果 , 同时提升品牌能力;
蔡司想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vivo的庞大销售展示其品牌,并学习移动影像技术 。 vivo全球数亿的销售量 , 以及多年的移动影像研发实力 , 让他们感到有足够的诱惑力;
蔡司很主动 , 很谦逊 , 很动真格 , 甚至派了很多老博士 , 日夜兼程 , 加班加点与年轻东莞的工程师开会;
合作之后 , vivo的销量在提升 , 蔡司的业绩也变得越来越好 。
从这次走访调查看起来 , 像蔡司这样的欧洲企业其实活得很明白 , 很通透 , 而日本企业似乎有点不认输 , 甚至还保留着过往技术荣耀的孤傲 。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日本公司的经营的核心弊病 , 那就是:加拉帕戈斯技术 。
加拉帕戈斯技术 , 指的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或是市场下寻求最优化后 , 和外界处于隔绝不通的状态 。
简单理解 , 就是发明创造了一种技术 , 但只在封闭的环境中使用 , 跟更大的市场隔绝 。 佳能尼康拒绝中国手机公司技术合作的做法 , 其实就是典型的加拉帕戈斯技术的模式 。
这场黄昏产业挽救战中,为什么欧洲公司赢日本输了?
文章图片
但深究这背后的底层逻辑诧异 , 会发现左右其核心的因素 , 原来是:
文化 。
日本是所谓的好人文化 , 也就是我们外界理解的有人情味 , 但这只体现在日本本国内 。
日本公司(会社)在明治维新中诞生 , 最早一批商人是政府改革后的武士 。 所以就是日本会社的开始 , 也把武士的很多思想习惯带入了日本会社文化中 。
比如小兵听小头 , 小头听大头 , 为藩效忠 , 等级制度 , 强调忠诚感和责任感 。 这也最终衍生了日本独有的企业文化 , 终身雇佣制 。
所以 , 这种文化之下 , 导致日本的企业有个很大的问题:
自我派系保护 。
日本很多企业间的股份 , 其实是千丝万缕 , 命运纵横相连的 。 他们对自己技术的态度 , 也更多是“自己人”才能用 , 要自己人才能传承下来 。
日本公司过去数年国际化成功 , 其实也仅仅是纯粹基于贸易关系的扩张 , 而不是基于全球技术和产品的联动 。 他们也很难愿意培养他国的公司产业 , 也很介意核心技术上的全球资源整合 。
像日本的手机、相机公司 , 其实都是属于这种模式的类型 。
因为这些技术带来的市场基本只在本国 , 缺乏更大消费者 , 这些产业最终变得越来越少 , 也失去了竞争力 。
但即便如此 , 这些公司也不会向国外公司妥协合作 , 而是为了保护人情或者共同命脉的利益 , 继续在本国苟延残喘 。
相比较而言 , 欧洲企业则是更市场化 。
因为诞生于工业革命和航海时代 , 欧美公司的股东对于公司是契约上的股权关系;员工对于公司也是契约上的雇佣关系 。 比如员工在欧美公司签约是按每n年一续约 。
所以这种企业经营文化之下 , 更加注重的是股东回报 , 不会有过度的保护和等级观念 。 像乔布斯这样的公司创始人 , 也会在中途选择离开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