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江源科考:“昆虫捕手”探究高原生物多样性


白天 , 她们奔走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 , 越高山、蹚急流 , 只为捕捉江源地区的昆虫;深夜 , 她们不知疲倦 , 架起黑光灯 , 诱捕在夜间活跃的高原特有飞蛾……这是江源科考队中 , 张国月和樊雅东两名女队员的工作常态 。
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牵头组织的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 , 正在青海展开 。 生物多样性观察是此次科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 科考队员们通过捕捉各类昆虫 , 探究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
快来看 , 这只蝗虫很有特点 , 竟然没有翅!在长江南源当曲大桥附近 , 来自长江文明馆的科考队员张国月捕获一只灰绿色的蝗虫 。 搭档樊雅东闻声而来 , 俩人凑在一起 , 对眼前的这只稀罕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生物多样性|江源科考:“昆虫捕手”探究高原生物多样性
文章插图

7月26日 , 江源科考队员张国月(左)与樊雅东展示采集到的昆虫标本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肖艺九 摄
高原地区的蝗虫和我们所常见的可不一样 。 樊雅东介绍 , 平原地区的蝗虫体型较大 , 翅比较发达 , 飞行能力强;但在高原地区 , 由于风力大 , 气候条件相对比较恶劣 , 这里的蝗虫为了适应环境、繁衍生息 , 退化成了短翅型或无翅型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 , 近年来 , 每次江源科考都会拓展研究领域 , 在综合性科考中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启发、交叉融合 , 今年增加昆虫考察内容 , 就是希望进一步拓展江源体检的视角和维度 。
江源科考并非易事 。 为了获取类型更丰富、代表性更突出的研究信息 , 科考队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区域每天起早贪黑 , 赶赴不同点位采样 , 有时一走就是一整天 。
张国月和樊雅东常常在队友的帮助下上山坡网虫 , 在河床上找虫 。 由于海拔高、空气薄 , 每捕到一只昆虫 , 她俩都少不了大口喘气 。 对捕获的昆虫 , 科考队员都只选择这一种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两只制作标本 , 其余全部放生 , 尽可能减少对江源地区特有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物多样性|江源科考:“昆虫捕手”探究高原生物多样性
文章插图

7月26日 , 江源科考队员张国月(左)与樊雅东在长江源区采集昆虫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肖艺九 摄
入夜后 , 她们的工作仍未结束 。 很多昆虫只在夜间出来活动 , 她俩专门架起一盏500瓦的黑光灯 , 发出紫外光波 , 引诱飞蛾等昆虫自投罗网 。
高原地区的飞蛾有着与平原地区不同的生物特征 。 科考发现 , 江源地区的很多飞蛾绒毛比较厚 , 飞行相对缓慢 。 张国月介绍说 ,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 , 绒毛多、飞行慢 , 也是这边飞蛾抗寒能力的体现 。
昆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对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 仅科考两天时间 , 张国月和樊雅东已捕获100多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昆虫 , 包括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种类 。
高原地区虽然气候恶劣 , 但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 令人大开眼界 。 樊雅东说 , 还有很多高原特有昆虫 , 需要通过科考进一步探索、发现 。
【生物多样性|江源科考:“昆虫捕手”探究高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最直观反映 。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 生物多样性势必降低 。 张国月说 , 她们在此次科考中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 , 有助于进一步掌握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征 , 后续还将举办江源昆虫展等科普活动 , 提升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