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各大恋爱综艺里的“观察室嘉宾” , 还是热门短视频中的“Reaction”博主 , 他们都肩负着“互联网嘴替”的使命 , 观众正是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和自己相似的反应:当节目中的素人做出了奇葩行为 , 他们会马上展开精准吐槽;当节目中成了一对情侣 , 他们又会和观众一起嗑CP , 比谁都上头 。
而社交平台上的热门“互联网嘴替”视频 , 也早已在标题和标签上暗藏玄机 , 根据不同的定位人群进行分门别类——
#储殷是职场人嘴替# #章鱼哥简直就是打工人嘴替# , 让职场打工人产生高度共鸣;#哈妮克孜是我劝分闺蜜时的嘴替# #玲花是我嗑cp时的嘴替# , 又将其细分到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当中 。
于是 , 当人们开始聚集在某条视频、某条微博的留言区 , 一起“认领我的嘴替”时 , 就会有一种置身群体中的归属感 , 也能加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 这也让“互联网嘴替”迎来了无限循环:会说话 , 你就多说点!
“我不想再看到互联网嘴替了”
和互联网文学一样 , “互联网嘴替”也一度陷入争议漩涡 , 引发人们担忧 。
早在2019年 , 中青报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就显示 , 76.5%的人感觉自己的语言正在变得越来越贫乏:“平常基本不会说成语、诗句 , 也不会用一些修辞 , 而是不自觉地复制别人说的话 , 表达意思也只会用一种方式 。 ”
医学上有一种疾病叫做“表达性失语症” , 指的是因大脑病变而无法说出完整的词汇;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患上了“互联网失语症” , 出现了提笔忘字、言语匮乏、不知如何描述一个事物的情况——
前段时间 , 互联网上有人用“累丑”一词形容上班熬夜后的模样 , 不少网友深以为然 , 还煞有介事地转发词汇、分析成因 , 但评论区也有人一针见血:“这说的不就是‘憔悴’吗?现代人连语文都学不好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曾指出 , “互联网嘴替”“互联网文学”的流行与“不假思索”的转发热潮 , 会钝化人们的感受、让大家产生语言上的惰性——
的确 , 习惯于引用别人的观点而不加思考 , 沉迷于重复网上的热梗甚至滥用 , 或许正在让我们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复读机 , 慢慢失去自己的创造能力 。
除此之外 , “互联网嘴替”带来的情绪价值 , 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人们习惯了直白爽利的台词、看多了带有“爽文”滤镜的对白 , 就很难再接受委婉的话术——
不少标榜着“互联网嘴替”的短视频博主 , 把没素质当作真性情、毫无来由地对着别人劈头盖脸一通骂 , 以此博取流量 , 让这一有趣的流行文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 从“真诚高级的表达”变成了“无知肤浅的谩骂” 。
正如博主@献給阿爾吉侬的花束 所说 , 以无知肤浅为荣 , 嬉笑怒骂、阴阳怪气为主的流行文化 , 正在瓦解严肃议题的生存土壤 , “文艺范”变成了无病呻吟的同义词 , 而人们也越来越缺乏倾听他人说话、与人共情痛苦的能力 。
“互联网嘴替” , 十个有八个是代骂 。
当然了 , “互联网嘴替”并不是洪水猛兽 , 它是适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互联网嘴替”和互联网文学 , 也自有相应筛选和淘汰的机制 , 没有什么东西会轻易因此“毁于一旦”:
过去几十年来 , 有不少互联网词汇已经被时代淘汰 , 比如风靡一时的火星文、在QQ时代流行的缩写词“GG”“MM”;也有很多出人意料、颇具巧思的热梗 , 成为了人们如今的常用语言 。
作为使用者 , 我们当然可以把“互联网嘴替”当成是生活的调味剂 , 毕竟哪怕是在中学写作文的时候 , 我们也常常引用他人的名人名言 , 而互联网上也有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金句 。
- 社交|互联网人员优化成常态,只有做对这些,才是职场人送自己的安全感
- 带货|年轻人成为“直播带货”主力军,“互联网”成为年轻奋斗的新战场
- 互联网金融|2018年,一对情侣在酒店过情人节,一个月后竟在成人网站看到自己
- 轻松到家“爆雷”,加盟商变“炮灰”,互联网家政败在哪了?
- 元気森林|AR运动眼镜ActiveLook更新配套app,可与Garmin智能手表配对
-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宋广军 通讯员 焦永生 戈狄7月25日|许昌供电公司:全省首家互联网大区网厂管理平台上线
- 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二十强出炉
- |作为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新的赛道,元宇宙将改变世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
- 小程序|疫情下的互联网机会
- |互联网“黑话”盛行,为何不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