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
【出处】
《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
扩展资料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
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
具体如下: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
原文:
《古人谈读书》第一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论语》
《古人谈读书》第二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古人谈读书》第三则: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清]曾国藩
- 勤奋的近义词是什么?
- 内容运营ogv是什么?
- 豫时孙摩是什么意思
- 服务的本质是什么?
- 蚊子的天敌是什么?
- 顶跨是什么样的动作
- 后裔是什么意思
- “沉孔, 通孔 ,盲孔”的区别是什么?
- 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是什么星,月球是第几大卫星
- “瓜婆娘”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