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造电池,需要过三关( 三 )


目前能达到年销30万辆这个最低门槛的新能源品牌并不多 , 而销量过百万的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 。 因此这两家选择自产电池是最顺理成章的 , 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消纳能力就达到上百GWh的动力电池产能规模 , 进而获得与电池企业不相上下的竞争优势 。
大众汽车也认为单纯依靠自己就可以实现足够规模 。 大众虽然在中国的销量表现不尽如人意 , 但在欧洲却非常抢眼 , 他们一直以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超越特斯拉为目标 。 为了支撑这一目标 , 2021年大众宣布要在欧洲建设6座总产能240GWh的超级电池工厂 , 目前已有3家工厂开工建设 , 其中两家位于德国 , 一家位于西班牙 。
蜂巢能源也比较特殊 , 它是长城汽车孵化出来的电池公司 , 但独立性很强 。 长城汽车并不是只用蜂巢的电池 , 去年底长城汽车与国轩高科签署了10GWh的电池订单 。 蜂巢的客户也不止是长城汽车 , 目前蜂巢最大的电池订单来自海外车企Stellantis , 本质上蜂巢是一家纯粹的电池企业 。
除了上述这几家车企 , 绝大部分车企很难在规模上做到与电池企业相匹敌 。 而且即便是自建产能 , 也需要依赖电池企业协助 。 比如大众在建的3家工厂 , 负责具体建设的分别是欧洲的Northvolt , ACC和中国的国轩高科 。 除了自建 , 与电池企业合资建厂也是车企造电池的主流形式 。 所以车企造电池 , 不论自建还是合建 , 最终都要依赖电池企业 。
因此在规模问题上 , 车企陷入了尴尬境地:想要快速扩大电池产能规模 , 就要依赖电池企业协助 , 或者与电池企业合建产能 , 但自产电池最终的竞争对手恰恰是电池企业 。 这让车企建立自主可控电池产能的难度超乎想象 。
而技术与规模的问题造成的最终结果 , 就是车企造电池在成本上难以同电池企业竞争 。
车企造电池,需要过三关
文章图片
成本拼不过 , 为何还要做?
技术可替代 , 规模比不过 , 成本就是大问题 。 车企也都明白这一点 , 但他们为何还热衷自己造电池?
《财经十一人》在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与多家电池企业、车企和电池市场研究机构深入沟通后 , 得出了车企不得不造电池的三点原因:
1、这是一张门票 , 如果没有自产电池的能力 , 在市场持续紧张的局面下 , 车企将失去走上价格谈判桌的资格 。
2、车企需要了解电池 , 不论是对自己的车辆研发 , 还是对采购谈判 , 了解电池的技术发展和真实成本都是必须的 。
3、深入电池上游领域 , 投资前沿技术 , 在液态锂电池时代丢掉的主动权 , 要在下一代固态电池上重新夺回来 。
前两点原因的出发点都是成本 , 虽然看上去自产电池会产生更高的成本 , 但同样也可以带来更强的议价能力 , 而且自产能力越强 , 议价能力也就越强 。
第三点则是对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 , 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三电系统 , 现在真正由车企完全掌控的只有电机 , 但不论技术含量还是成本占比 , 电机都是三电系统中最弱的一环 。 电池的成本占比更大 , 电控软件的技术含量更高 , 但在这两方面 , 车企都面临着丧失主导权的危险 。 这才是车企要发力自研自产电池的深层动力——起码要在成本控制上掌握主动权 。
关注财经十一人视频号
车企造电池,需要过三关】作者为《财经》采访人员 , 编辑: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