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造电池,需要过三关( 二 )


电池管理方面 , 车企与电池企业分工明确 , 电池企业做基础功能 , 车企做车辆适配 。 基础功能需要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 车企没有优势 , 也没有意愿涉足 。 而车辆适配需要大量测试、调试 , 电池企业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介入 。
目前车企投入最大、与电池企业竞争最激烈的是系统集成 , 即电池包技术 。 在这一领域 , 车企与电池企业各有优势 。 车企的优势在车型适配 , 电池企业的优势在集成效率 。 而竞争的核心指标是最终的电池包成组效率 , 即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与电芯能量密度比值的高低 。
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脉络很清晰 , 一步步减少系统集成的中间环节 , 从CTP(CelltoPack电芯直接组成电池包)技术取消模组环节 , 到现在最新的CTC(CelltoChassis电芯直接集成在车辆底盘)技术取消了电池包环节 , 从电芯到装车之间的中间环节逐步取消 , 系统成组效率稳步提升 。
当电池发展到CTC技术之后 , 车企对电池产品的定义权被放大 , 因为需要将电芯直接集成在底盘上 , 而车企对底盘的了解显著高过电池企业 。 因此电池企业想要开发CTC电池 , 需要与车企深度合作 , 获得底盘技术方面的支持 。 而车企开发CTC电池 , 则只需要向电池企业开出相应规格的电芯订单即可 。
但是CTC电池在成组效率上是否一定领先CTP电池并无定论 。 在CTP电池的研发上 , 电池企业的技术积累更加雄厚 , 比如宁德时代刚刚发布的麒麟电池 , 是其第三代CTP技术 , 成组效率达到72% , 超出目前的CTC电池技术 , 创下了电池包成组效率的新纪录 。
而且电池企业并没有放缓对CTC技术的研究 。 在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 ,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透露 , 宁德时代2021年开始研发CTC电池 , 不久就要产业化 。 电池企业依靠自己在CTP技术上雄厚的积累 , 以及更强势的产业链地位 , 在CTC技术的开发上比较容易获得车企的支持 , 也能够更快产生成果 。
车企开发电池包 , 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根据产品优化电池的设计和配套 , 在轻量化、快充甚至超冲、安全性能方面实现更高的性能 。 目前车企的种种电池产品的突破也都是集中在这些方面 , 特别是安全性能方面 , 是车企电池技术突破的重点 。
但车企比较尴尬的是 , 他们研究的电池技术 , 电池企业依靠更底层的技术进步一样可以实现 , 而且规模更大 , 成本更低 。 某国内电池企业的工作人员就表示:“如果我们开发的电池性能更好 , 价格更低 , 能给车企省下一大笔研发费用 , 那车企有什么理由不选我们的产品呢?”
电池企业为什么有信心可以做到性能更好 , 价格更低?这源于车企造电池相比电池企业的最大短板——规模 。
车企造电池,需要过三关
文章图片
规模 , 车企造电池的硬伤
车企造电池 , 最大的不足就是规模 , 这点车企自己也非常清楚 。 目前行业普遍认同 , 电池制造想要盈利 , 年产能至少需要达到20GWh 。 想要实现比较理想的运转效率 , 则要达到40GWh 。 想要真正拥有竞争优势 , 100GWh是个重要门槛 。 而这几个产能数字对应的车辆数据大致是30万辆 , 60万辆和150万辆 。
对车企来说 , 规模不仅意味着效益 , 还可以弥补技术差距 。 锂电池的材料技术已经到了瓶颈期 , 当前的研发已经无法带来每年10%以上能量密度的提升 , 突破方向已经转向改善低温性能、快充性能等方面 。 而这些通过改进电池包设计、改善电池管理系统同样可以部分实现 。 而且即便性能上有差距 , 只要规模足够 , 成本更低 , 自主可控 , 对车企来说就是好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