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熊猫烧香15年后:更可怕的威胁来了( 二 )
比如打车时的行动轨迹、用于识别人脸的照片、指纹信息等等,作为我们身为“人”这个概念抽离出来的数据而言,它承载的隐私与安全方面的因素实在是有些过于庞大,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拒绝向APP提供更多个人信息,每一次的精准推荐背后,反而更模糊了我们现实中的概念,反而有种赛博朋克的迷之相似感:假设有一天,当另一个人用着所有你的数据和信息时,你该如何证明你是你?
因此,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确实需要进一步改善 。
03 个人信息妥善保管,千万别成为诈骗受害者
说来有趣,笔者今年已经接到过两次谎称自己是京东/天猫的客服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骗子的口吻都是清一色的要求笔者注销大学时办理的学生贷款,如果不注销可能影响征信云云,这也让笔者开始思考,到底信息是从哪里泄露的呢?
最有可能的其实还是快递,毕竟很多人在收到快递之后,经常会把有个人信息的快递盒扔在一旁,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快递单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只需用火源一烤,就可以遮挡关键信息,在这里,笔者也建议大家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给别人,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方面:
●勿将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
●一定要避免占便宜心理,警惕陌生人提供好处诱骗;不打开不明短信链接,遇到中奖、抽奖等字样时格外警惕 。
●接到陌生人电话、短信时,不要轻易理睬,以免被骗 。不在非官方App或网页上输入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账号及密码、验证码等 。
●使用手机时,不要随意安装来路不明的App,安装和使用App时对于App的权限授予要警惕,不要盲目授权同意 。
●在收到快递之后,及时处理快递单 。
虽然可能还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泄露个人信息,但只要加强防范,至少不会成为新闻上的诈骗案受害者 。
回到最初的问题,现在的网络安全了吗?其实并没有,看似风平浪静的网络下边,反而更加暗流涌动,网络安全,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
- 病毒|客户电脑中病毒维修,我说装系统解决不了,客户:你技术不行啊!
- 新冠的“克星”来了!关键时刻中国再立大功,2分钟可杀灭杀病毒
- |红藻提取物可抑制病毒感染细胞
- 新冠|蛋白质Nsp13或是新冠药物研发新靶点:可抑制病毒复制
- 新冠病毒|金域医学:丢样本伪造数据、主动传播病毒传言不实 请公众勿造谣传谣
- 比特币|温州一超市遭国外比特币勒索病毒攻击:储值卡瘫痪半个多月
- 病毒|耶鲁大学新型可穿戴设备:夹在衣服上,即可检测出是否接触过新冠病毒
- 旅日双胞胎大熊猫亮相 游客为参观1分钟排长龙
- 股市|河南一人实施引起病毒传播行为被立案 400亿A股回应
- 谷歌|谷歌为正式员工提供快速居家病毒检测:合同工需线下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