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腾讯于7月21日晚发布的《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成了朋友圈的“爆款” , 此文通过再现网友如何从无到有地创建并共同编辑一个“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 ,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细腻地展现了河南水灾中民间自救、互助的种种细节 , 读起来让人深感鼓舞 , 也为“科技究竟应如何向善”的话题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
文档中有各种各样遇困的细节:

“几百名学生被困 , 水已经淹到胸部”
“怀孕30周的孕妇被困车内超5小时 , 没有食物和水 , 出现身体不适”
“有一百多个人被困住现在什么都看不清 , 我们现在站在桥底下唯一能站的地方 , 四周全是河根本走不出去了”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文章图片
也有不断有“已成功救援”的信息更新 , 让人感到灾情虽险 , 但社会并未崩溃 , 有人在行动 , 在解决问题 。 在文档创立的第6个小时 , 出现了第一则“已成功救援”的信息 , 此后 , “问题已经不大”、“我们的救援队到了”、“制氧机来了”、“发电机有消息了”等让人能感受到希望与信心的消息涌现 。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文章图片
正如《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一文所指出:我们无法确切统计一个文档到底帮了多少人 , 但当看到了困境正被划去、“已成功救援”越来越多 , 灾情正在转好 , 看到爱与希望在传递 , 这就够了 。
救命文档“待救援人员信息”最大的价值在于动态、精准地反映了待救援人员信息 , 并在众多网友的交流中营造了公共讨论的空间 , 最终激励、促使大规模有能力的公民作出行动 , 提升了社会自救、互助的效率 。
在文档创建的第12个小时 , 文档上的《孕妇生产指南》更新到2.0版本;第16小时 , 针对海量“手机没电”的需求 , 大量“郑州可充电地点”的信息也在出现;第21小时 , 民间自发提供的避险地点接近100个 , 有超市 , 有大学食堂 , 有4S店 , 等等 。
这些需求的确认 , 以及对需求的回应在“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下涌现、迭代、生长 , 这在传统“调查——决策——调配资源”的工业化流程里是不可想象的 , “上传——交流——行动”的信息化流程部分取代了传统的方式 , 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文章图片
“救命文档”的启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文章图片
救命文档演化的过程像一个有机体 , 也像一个艺术品 , 细细去看 , 既能看到宏观的社会图景 , 也能看到微观的救援细节 , 甚至能看到人在面临洪灾时的情绪、思路和信念 。
此前人们对“科技向善”的概念多有误解 , 叙述主体往往是科技公司 , 讲起来就像是科技公司大发善心做了一件好事 , 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 这样的说辞往往难以服众 , 在很多时候也不是事实 。
我们知道 , 科技公司在推出一项技术 , 或是一个产品的时候 , 一般没有太明确的价值导向 , 也不太可能从一开始就想清楚一个科技产品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 在通常的情况下 , 一个被大规模应用的科技产品会同时产生对社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 光说好的不说坏的 , 甚至不说正外部性的局限性 , 那只是一次并不高明的公关宣传 。
事实上 , 科技是中性的 , 为善为恶是人类的事情 , 而且往往不取决于一个科技产品的发明者或者提供者 , 而取决于这一产品真正的使用者 , 也就是说 , 科技是否向善 , 取决于用户 , 取决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