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人在华为:网络专家出身斯坦福物理系,有人工作跟读博差不多( 三 )


竞赛人在华为:网络专家出身斯坦福物理系,有人工作跟读博差不多
文章图片
但至少现在 , 身居华为“象牙塔”中的人们 , 似乎并没有那么焦虑 。
在管紫轩看来 , 尽管这几年来华为面临着不小的外部压力 , 但他在内部感受到的震荡其实远小于外部:“我们感受不太到这个变化 , 因为有人在替我们遮风挡雨 。 ”
一方面 , 产品供应的压力更多被一线产品团队所承担 , 并且这些前方“打粮食”的“军团”还一直在给予后方研究部门正面反馈——长期科研投入带来的技术优势 , 被产品部门视作竞争中最有利的“弹药” 。
另一方面 , 华为并未因为外部的变化就缩减对研发的投入:
2019年 , 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1317亿元 , 占全年收入的15.3% 。
2020年 , 华为研发投入为1418.93亿元 , 同比增长7.8% 。
2021年 , 华为研发投入再次创下新高 , 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 , 占全年收入的22.4% 。
甚至就是在逆风之中 ,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正式启动 , 不仅是向外界释出信号 , 也是对内向研发人员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
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曾表示:
“我们现在对于未来的所有想象可能都是保守的 , 我们只有大胆提出假设、大胆提出愿景、敢于打破既有理论与技术瓶颈的条条框框 , 才能大踏步前行 。 ”
科研之于企业 , 其实从来不只是“锦上添花” 。 从科学假设到真正的商业创新 , 虽难免长路漫漫 , 但艰苦的求索之后 , 所能摘取到的果实往往也是无可替代的:华为的5G技术 , 便是一例 。
“兵马未动 , 科研先行” , 顶尖人才当然希望有这样的应许之地 , 但现实的挑战往往是:究竟有多少企业能真正坚守住它?
—完—
竞赛人在华为:网络专家出身斯坦福物理系,有人工作跟读博差不多】量子位QbitAI·头条号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