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山的味道 拼多多助农车间“携手”诺邓火腿产业升级( 二 )


|来自远山的味道 拼多多助农车间“携手”诺邓火腿产业升级
文章图片

▲诺邓盛产无碘钾盐 。 近两千年历史的盐井是大自然的馈赠 , 盐与腿的完美结合 , 产生绝佳的风味 , 让诺邓火腿因《舌尖上的中国》而名扬四海 。 图为诺邓火腿“非遗”传承人李天嗣亲自熬盐 , 为腌制火腿做准备 。 穆功/摄 
曾经小有名气的诺邓火腿 , 由于市场的拓宽 , 引进了商超渠道 , 因此吸引产业投资 , 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 为此 , 县里探索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模式 , 即:由双方党委、政府牵线搭台;由上海帮扶开拓市场 , 发动社会各界通过工会采购、爱心采购等方式打开销路;由云龙绿色食品协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 打通供应链 , 组织企业统一销售;由本地企业负责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建设种养殖基地;由贫困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规范种养殖 。 在这样的模式下 , 贫困户被真正带入了产业链中 , 逐渐有了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  
黄尧军家也成为了马金桥公司的家庭车间 。 每年冬天 , 腌制好了的火腿会从工厂送到家里 , 他们只需要负责日常的维护即可 。 在黄尧军家的老宅里 , 两间发酵房内分别挂着“一年、两年腿”“三年腿” , 一家人精心呵护照料 。 等到火腿腌制期到 , 工厂又会再次进行保底回购 , 货源、工序、销路都不愁了 , 黄尧军将在广州打工的弟弟喊回家 , 一起“照料”火腿 。  
古村里建新车间  诺邓火腿变“金腿” 
“‘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模式很好 , 但我们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限制是只有在冬季才能生产火腿 , 浪费的部位较多 , 需要精加工深加工 , 才能更好地发展火腿产业 。 ”诺邓火腿声名鹊起后的产能瓶颈 , 是马金桥公司董事长徐琨斌的“心病” 。  
2013年 , 曾开过火车、做过广告公司的退伍老兵徐琨斌回乡创业 , 成立马金桥公司 。 从最初的年产量3至4吨 , 到扩大到近100吨产量 , 徐琨斌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 。 2019年 , 马金桥公司达到加工销售诺邓火腿1.86万支 , 产值1600万元 。 但即便如此 , 和其他火腿相比 , 诺邓火腿的产量还是小得多 。
【|来自远山的味道 拼多多助农车间“携手”诺邓火腿产业升级】|来自远山的味道 拼多多助农车间“携手”诺邓火腿产业升级
文章图片

▲退伍老兵徐琨斌回乡创业 , 目前公司所拥有的“诺邓金腿”“一腿”两个品牌的诺邓火腿远销北上广 , 并通过拼多多电商平台登上千万消费者的餐桌 。 徐琨斌每天的工作中 , 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晾晒火腿的管理上 。 穆功/摄 
2020年8月 , 拼多多捐赠240万元资金 , 在徐琨斌的厂区内设立助农车间 , 帮扶企业投建了一条现代化生产线 , 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 , 促进本地特色火腿产业升级 , 从传统工艺向标准化生产转型发展 。 拼多多邀请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为火腿在改进包装、研发新品、为不同渠道提供定制化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 。 于是 , 马金桥公司的火腿有了更“洋气”的规格包装 , 并有了咸肉、香肠等衍生产品 。 目前 , 工厂研发的午餐肉、红烧排骨等罐头制品也即将面世 。  
生产线建成后 , 黄尧军的两个弟弟都在厂里帮忙 , 学习火腿的腌制和分割技术 , 下班回家管理火腿 。 “我们全家只有一个目标:把火腿做好 , 只有做好火腿才能改变生活 。 ”黄尧军指着发酵房里两百多只火腿说 , 厂里的工资加上卖火腿的收入 , 黄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