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三 )


由此社交平台上纷纷展开讨论:为什么夜间活动不能经常性地推出 , 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有专家分析 , 增加照明设施、大量铺设电线会增加故宫里的安全隐患 , 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担不起这个风险;更别说夜间管理游客的难度 , 还有一些文物也不适合夜间展览、需要适时休整 。
其实不光是故宫 , 对于我国各级博物馆来说 , 要将夜间开放常态化 , 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 陈履生认为 , 创造更多的夜间专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 因为不仅延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 , 更会面临延长开放带来的安保问题、管理费用的增加等情况 , 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大的经济投入来维系夜间开放 。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木木美术馆(798馆)就曾尝试延长开放时间到21点 , 同时搭配沉浸式艺术疗愈、音乐会、即兴喜剧体验等夜间活动 。 “美术馆在798艺术区内 , 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 , 适合在周末和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 。 同时 , 根据用户调研结果 , 仅仅延长开放时间并不能显著促进观众来看展 , 而是需要给观众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理由 。 ”创始人林瀚表示 , 目前还不会尝试24小时开放 , 要依据防疫政策和美术馆所在园区的管理要求 , 再结合美术馆受众的需要综合评估 。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时博物馆就因人力不足 , 在7月初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科教人员 。 据严洪明介绍 , 24小时博物馆整个运营管理团队由9名全职人员组成 , 暑期增加了2名兼职人员 , 同时博物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包括藏品组、宣教组、经营组、安保组在内的19人专班 , 来保障“精彩不打烊” 。
同时 , 与基础运行、宣传推广、人力管理等成本等并驾齐驱的挑战 , 是博物馆能否提供与24小时“相得益彰”的内容与体验 。 挑选哪些优质的文化产品支撑夜场 , 这既考验博物馆的专业水平 , 也体现博物馆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能力 。
近年来 , 博物专家经常强调“在地性” , 即讲好本土故事 , 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加深对本土的认知 , 了解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 。 而对身边动植物的兴趣 , 就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开端 。
如果说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9000平方米的常设展厅 , 讲述的是从生命爆发到人类诞生的“宏大叙事” , 那么24小时博物馆就是兴趣营地 。 这里展示的300余件标本 , 是从27万件馆藏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 都是浙江地区出现的动物、植物、矿物 , 并且计划每个季度从海量馆藏中更新部分展品 。
“创新展览展示 , 推动藏品活化利用 , 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 是我们博物馆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 ”严洪明表示 , 此前浙江自然博物院就曾通过众筹、众包、众创等形式 , 调动潜在观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 这一次24小时博物馆开放 , 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种新的拓展尝试 , 在用活博物馆藏品和场馆资源的同时 , 着力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 , 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当代使命 。
(采访人员 唐一歌 张云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