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二 )


2022年7月12日 , 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 , 北京地区博物馆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 , 点亮暑期“夜京城” 。 各博物馆还将根据馆内条件 , 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夜场文化活动 , 或依托已经计划开展的活动 , 适当安排晚场接待等 。 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新地标 , 在炎炎夏日中为观众开启一场美好的“博物馆奇妙夜” 。
2.多元化的博物馆空间 , 让观众流连忘返
“以科教活动为主、讲解为辅”是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的基本定位 。 或许也就是这一定位 , 使它在试营业的一个多月中聚拢了大量人气 。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教人员洪磊告诉采访人员 , 在暑期 , 24小时博物馆一周会举办数次包括化石挖掘、火山科学实验在内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 , 周末的夜场更是被很多家长和孩子“提早锁定” 。
为了让全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有愉快的观展体验 , 在这方300平方米的小天地中 , 互动设备随处可见:按动鸟类标本下方的按钮 , 就能听到它独特的鸣叫声;花10元钱的材料费 , 给鱼类简笔画上色后 , 用AR装置扫描 , 投影幕布上就有鱼儿轻盈游动;还有“我与恐龙比身高”趣味装置 , 元宇宙剧场可以点播科普电影、看线上展览 。 看累了 , 观众还可以在阅读区点一杯咖啡 , 或者品尝24小时博物馆限定款雪糕和甜品 , 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现在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 特别是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的发展方向 , 跟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有了很大区别 。 ”洪磊说 , 以前进入博物馆 , 就是“看”展览 , 标本都放在橱窗展柜里 , 现在经过一系列改革 , 在陈列上有场景模拟、互动展项、多媒体等多元化的形式 , 再结合活体标本展箱 , 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 。
洪磊在导览的同时 , 注意观察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不同兴趣:小朋友都喜欢以浙江出土地命名的恐龙 , 比如杨岩东阳盾龙、礼贤江山龙、丽水浙江龙;中青年观众会更倾心于岩石矿物和本土鸟类、昆虫;而老年观众会更喜欢研究中草药植物和五谷杂粮种子 。 “以身边的动植物、矿物为主题 , 就是因为大家平时都能接触到 , 但是并不了解 。 挖掘身边的知识 , 更能启发观众的兴趣 。 ”洪磊说 。
如果说“24小时”是通过时间的延伸让更多游客来到博物馆 , 那么当参观接近尾声 , 选购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 , 则是让博物馆再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试运营期间 , 24小时博物馆定制蝴蝶与甲虫水晶标本、24小时博物馆logo雪糕已经和观众见面 , 接下来博物馆还将开发陨石、太空系列在内的多个文创产品体系 。
诚然 , 人们期待着博物馆融入城市晚间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中 , 让更多文化资源得以更方便的亲近 。 但如果延时开放只是延时打开面积巨大的展厅 , 给博物馆人力、资金造成负担 , 反而会形成资源浪费 。 因此 , 让博物馆“越夜越精彩” , 离不开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摸石头过河” , 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多方面支持 。
3.夜间开放“不简单” , 面临重重挑战
“展览、活动的质量高低 , 决定着夜场的吸引力 , 观众不是大门敞开就会来的 。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曾在采访中表示 , 夜场不应该只是简单开放 , 应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 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 。
提起博物馆的夜间活动 , 就不得不提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上元之夜”灯会 , 当时因“一票难求”成为坊间热议话题 。 “抢票流量太大导致网站服务器瞬间崩溃”“黄牛票最高炒到9999元”等消息令人咋舌 。 究其原因 , 除了适逢节日 , “稀缺性”才是个中关键——“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的噱头 , 不能不让人眼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