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蛋白|我科研团队找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

近日 , 国际著名期刊《细胞》在线刊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 , 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
小麦条锈病是气传性的真菌病害 , 因条锈菌而发病传播 。 条锈菌是一种活体营养寄生真菌 , 具有易传播流行的特性 , 须依赖活体小麦才能生存 。 条锈病是小麦头号重大生物灾害 , 被称为小麦的“癌症” , 在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 , 我国农业农村部把其列为一类农作物病害 。
我科研团队坚持18年持续聚焦小麦条锈菌活体营养寄生特性 , 挖掘出全球首个被病菌毒性蛋白利用的小麦感病基因——编码胞质类受体蛋白激酶 。 厘清感病基因负调控小麦的基础免疫 , 能够被条锈菌分泌的毒性蛋白劫持 , 从细胞质膜释放进入细胞核 , 在细胞核操纵转录因子 , 抑制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 , 增强小麦感病基因的转录水平 , 放大小麦感病基因介导的感病效应 , 促进小麦感病 。 该成果系统揭示了条锈菌效应子—小麦感病基因—小麦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与转录调控级联途径介导的感病机制 , 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敲除感病基因 , 破坏了毒性蛋白和感病基因的识别和互作 , 实现了小麦对条锈病的广谱抗性 。 在大田试验中 , 小麦编辑品系在保持作物主要性状品质的前提下 , 展现出了高抗条锈病的特点 , 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
【毒性蛋白|我科研团队找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指出 , 这一发现打破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 , 实现了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领域的重大突破 , 提升了我国种业原始自主创新能力 , 为现代生物育种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 采访人员史俊斌 通讯员杨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