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记忆突然攻击我”,朋友圈测试共同回忆功能( 二 )
文章图片
不可否认人的记忆显然是有限的 , 但只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 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储存却可以没有上限 , 并且借助相关技术 , 诸如“共同回忆”、“那年今日”等功能 , 也都能将用户过去的记忆整理、并再次呈现出来 。 而例如机器学习与识别 , 关键词、图片搜索等功能也能够帮助用户准确筛选 , 并不局限于时间点或时间线 。
不过当各平台都开始频繁提醒用户回忆过去 , 也不免会有尴尬的情况出现 。 例如在一篇题为《社交媒体中的时间崩溃:“语境崩溃”的拓展》的学术论文中就显示 , 平均年龄23岁的受访者们在社交媒体上行事谨慎、安静 , 避免透露过去的尴尬内容 , 以平衡私人与工作、过去与现在的界限 。
简单来说 , 就是有不少用户会因为过去的行为而感到羞耻、想要拥有“被遗忘的权利” , 因此“那年今日”等这类功能或许也并不是完全受用户青睐 。
文章图片
而在用户批评微信不推出“聊天记录漫游”等功能的背后 , 其实也反映了聊天记录、图片等数据对于用户而言 , 已不再是单纯的数据、反而可能是不容删除的记忆 。
文章图片
当然 , 对于一个需要保持活力、增进用户粘性的社交产品而言 , 无论用户如何吐槽 , 微信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即时通讯工具 , 更多功能的推出都是为了满足用户更为细分化的需求 。 就像永远有人热衷于“情怀”和“复古”一样 , 总有人需要一个辅助记忆、帮助整合与朋友回忆的工具 。
而如今微信推出任何功能、有任何改变似乎都不奇怪 , 毕竟社交赛道的想象力至今还未完全展现 , 说不定在好友共同回忆后 , 微信的“那年今日”也指日可待了 。
文章图片
但学者安德鲁·霍斯金斯(AndrewHoskins)也曾提到 , “在算法时代 , 我们只需要上传与检索便可以想起一切” , 但假如一直依靠互联网来存储回忆、是否也意味着对当下瞬间的感知能力在下降 , 以及大脑记忆的方式将改变呢 。 并未更加值得思考的是 , 假如与好友之间一直有新的对话 , 又何须去重温过往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谭宁 封宇泽?曲金枝7月17日|液体火箭“油箱”项目主体厂房在青岛西海岸封顶
- 本文转自:海报新闻今天上午|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首次“零窗口”发射
- |曾经3万块的背投电视,如今卖给“垃圾佬”还要倒贴钱
- 对话被唱衰的STEPN:“去中心化”在早期很难实现
- 乐视|为什么“没有老板”“没有996”的乐视更快乐了?
- 2023的九万亿狂想,下一个“掘金之地”
- 特斯拉|果然拆了特斯拉!证券公司拆车出研报 拆出哪些“秘密”?
- 本文转自:正观新闻“这个一体陶瓷浴室柜是商家做活动的促销款|满1000元减300元,有了这张券,买家居能省不少钱
- 华为|当年华为到底囤了多少麒麟9000芯片,为何货一直“源源不断”?
- 本文转自:新华社新华社照片|上海:东海大桥启动社会道路“减员化”运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