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绿洲“沙漠化”,社交小败局( 三 )


注册绿洲674天 , 十一发布了206条动态 , 基本保持着较为频繁的更新频率 。 绿洲是他的“个人垃圾桶 , 用来发碎碎念的地方” 。 新版本的个人主页时间轴深得十一倾心 , “好像在写日记 , 因为没什么人可以看到 , 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我想说的话 。 ”
某种意义上 , 这其实是一个悖论 。
相对于不发表的日记 , 用户公开发表在绿洲上的“日记” , 本质上仍然是出于对社交联结、共鸣的期待与渴望 。 十一坦白 , 当暴露的脆弱无人问津 , 往往会有一股更大的失落感袭来 。 而且有时候并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 , 在公共空间发表内容 , 免不了进行自我审视与“阉割” 。
绿洲的用户根基是脆弱的 。
当被问到“你为什么用微博”时 , 相信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因为大家都在用啊” 。 当“我的所有朋友都在用”构成社交网络的大部分意义时 , 转移和尝试一个新社交软件就变成一件麻烦的事 , 需要付出一定的迁移成本 。
微博12年 , 无数新闻、热点、话题在微博发酵、出圈 , 被广泛关注、讨论和传播 , 贡献了很多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 这些谈资往往是社交货币般的存在 。 而绿洲 , 更像是一座孤岛 。
用户正在离开微博 , 用户离不开微博 。 微博的功能过于强大、完善了 ,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 , 实在找不到必须下载绿洲的理由 。 打败绿洲的 , 或许不是别人 , 而恰恰是微博自己 。
更大的困境社交产品难成 , 症结无外乎用户留存和使用时长 。
今天的我们正身处一个“泛社交时期” 。 非社交类产品都在追求社交生态 , 希望用社交逻辑留住用户 , 抵御用户流失的风险 。 比如拼多多的“拼小圈”、网易云音乐的“云村”、高德地图的“组队对讲”……社交产品的竞争激烈程度更不必说 。
据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流量洞察报告》显示 ,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在2018年6月就已经下降至5%以下 。
这意味着 , 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全面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 而腾讯系几乎封锁了全网关系链 , QQ、微信制霸的熟人社交头部格局似乎再难变化 。
在庞大的利基市场 , 名目繁多的陌生人社交App避开头部锋芒 , 制造了无数情感设施 , 时刻准备承接用户无处安放的悲喜、脆弱、孤独 , 以及荷尔蒙 。

在这类社交产品上 , 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像是随机建立又匆匆散场的露水情缘 , 而少有深层、稳定的情感联结 。 寻求永远新鲜的社交体验 , 似乎才是这类社交产品的魅力所在 。
但相应的问题也很明显 , 对此 , 陌陌创始人唐岩的原话是:“只有功能属性的开放式社交平台 , 非常不好搞 。 天天找陌生人聊天 , 持续性动力是一大问题 。 ”
基于这一逻辑 , “海王”或许才是陌生人社交App的核心竞争力 。
然而撇开猎奇与欲望 , 社交App究竟是让我们更热闹还是更孤独?更快乐还是更抑郁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 , 今天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父辈更容易感到孤独 。 RSPH(皇家公共卫生协会 , Royal Society for PublicHealth)在报告《社交媒体和年轻人的精神健康》中提及 , 16-24岁人群中有91%使用社交网络 , 在过去的25年中 , 年轻人的焦虑和沮丧率上升了70% 。
在《群体性孤独》(Alone Together)一书中 ,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 , 表达了对社交媒体将社交碎片化、形式化、速食化的批判 。 她认为数字化的社会关系 , 为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的当代人 , 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 , 却无须付出友谊 。 ”社交网络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单薄社交” 。 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看似联系越来越紧密 , 却变得越来越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