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自尽的典故由来?


饮鸩自尽的典故由来?

文章插图
从问题的插图来看,题主应该是问的吕不韦“饮鸩自尽”的事吧 。吕不韦从一个富商到秦国的相邦再到最后饮鸩自尽,是一段传奇的经历 。
吕不韦原本是一名富商,在去赵国出差卖货的时候,偶遇了秦国的落魄公子嬴异人 。吕不韦敏锐地察觉到,此乃齐货,可以居之 。商人卖货在于盈利,但如果谋国呢?利润会不会更大 。吕不韦在与父亲商议之后,便找到了嬴异人 。
二人达成协议,吕不韦帮助嬴异人当上安国君的嫡子,而嬴异人则承诺,一旦他要是当上了秦王,必然与他共治天下 。这件事难么?难 。如果一旦做成,利润大么?大 。
于是吕不韦便散尽家财,开始为嬴异人包装 。于是嬴异人在赵国的先进事迹总会有意无意地传到安国君的耳朵里 。
公元前259年,秦赵之间爆发邯郸之战,吕不韦用钱买通赵国城门的守卫,将嬴异人救出,并费尽心思将他送回到秦国,助嬴异人登上秦国的王位 。吕不韦也成为了秦国的相邦 。
【饮鸩自尽的典故由来?】嬴异人当了三年的皇帝便撒手人寰,临终托孤吕不韦,于是吕不韦便和嬴政的母后赵姬共同掌管秦国事务 。这本来也没啥问题,可后面还是发生了点意外 。
赵姬在嬴异人去世之后,当上了秦太后的她突然吃喝不愁,感觉无聊的很,没事就找吕不韦去后宫唠唠嗑 。吕不韦为了将自己解放出来,便将门客嫪毐推荐给了赵姬 。
赵姬一不小心还怀了孕,给嫪毐生了俩儿子 。嫪毐也在赵姬的扶持下封了长信侯,在嬴政的加冠礼之前,竟然发动了叛乱 。结果被嬴政成功镇压,嫪毐被诛杀 。吕不韦因为嫪毐的牵连,被赐归洛阳 。
吕不韦回到洛阳之后,六国宾客前去拜访,邀请吕不韦为相,嬴政于是一封诏令将他赶到蜀地 。吕不韦太熟悉嬴政的套路了,于是他为了留存全族的性命,保留自己的尊严便选择了饮鸩而亡 。
至于鸩鸟,历史上应该是存在的 。不然哪里来的饮鸩止渴,古人造字可都有事实依据的 。
饮鸩止渴的典故如下:
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 。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 。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 。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 。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 。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 。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 。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
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毒酒 。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 。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 。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 。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
成语寓意:
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指饮用鸩羽毛浸泡过的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
很多时候人们头脑发热时就像喝毒酒解渴一样,对行为不加思考,直冲直撞,不顾后果,于是吃亏的人很多,严重的还会搭上性命 。
这则成语故事说明不管如何,都不能为所欲为做事不顾后果,否则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只能让自己吃尽苦头,遇事应像霍谞一样先平静下来,找出事情的关键,然后想办法解决 。
“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只顾眼前需要而缺少长远眼光的意思;区别在于“杀鸡取卵”偏重利的取舍,指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而“饮鸩止渴”则在于害的轻重,指为了弥补或减少当前的损害,而不计严重后果 。
“饮鸩止渴”中的“鸩”指的是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该成语的意思就是明知后果有害,但仍贪图一时之急需,而不顾留下后来的大患,通常用来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
鸩的形象为黑身赤目,身披紫绿色羽毛,喜以蛇为食 。它的羽毛有剧毒,放入酒中能置人于死地 。《汉书》中记载,汉惠帝二年时期,齐王刘肥入朝,惠帝对其礼遇有加,结果遭到吕后的不满,便令人赠鸩酒意图谋害 。此鸟以蛇为食,应是指大冠鹫,古人以为它多食毒蛇,羽毛中必亦含有剧毒之故 。
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都指只顾眼前需要 。但“杀鸡取卵”偏重利的取舍,指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而饮鸩止渴则在于害的轻重,指为了弥补或减少当前的损害,而不计严重后果 。
扩展资料:
饮鸩止渴的成语典故:
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谞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 。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谞上书予商,为光辩白 。
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 。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 。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 。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 。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 。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 。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 。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 (“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 。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 。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 。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 。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