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文章《草原》的原文是什么


老舍的文章《草原》的原文是什么

文章插图
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
出处:出自现代作家、诗人老舍的《草原》 。
扩展资料:
赏析:
《草原》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 。作者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 。
作者的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画家 。
老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地形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
【老舍的文章《草原》的原文是什么】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草原》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
《草原》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扩展资料: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
扩展资料: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
扩展资料: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
【课时安排】
三课时 。
【教具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 。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 。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
二、范读课文 。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 。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
五、课上交流 。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
第二课时(讲读课)
一、抓住、总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清脉络,把握整体 。
(一)板书课题 。
(二)教师启发,引读,并板书、总结句 。
(三)按照“写景”、“叙事”的、写作方法给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总结句,逐段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让学生把预习所得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完善、深化,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 。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思考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 。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 。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
(四)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
学生边听乐曲伴奏下的有感情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富于诗情的画面 。
(五)小结写法 。(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恰当比喻 。)
学习第二部分 。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难理解的句子较少,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
(一)理清脉络 。(据课后提示,概括第二部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
(二)读议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
1、指名朗读,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并说出层意 。
2、读议第一层,作者又进一步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辽阔、寂静)
3、学习第二层 。
(1)出示文中插图的幻灯片,图文对照,说说草原人民是怎样迎客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比喻句,抓住表现“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的词语,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通过写草原人民特有的迎客方式来表现的 。)
(三)按要求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 。
②“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是怎样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
2、交流自学所得 。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
(四)回到结句,总观全文,深化整体 。
教师利用板书和学生一起,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和、写作特点以及本课重点训练项目三个面、总结全文 。
第三课时(练习课)(略)
自评: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 。尽力使之有机结合 。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不再把诸如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 。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 。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 。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