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谁来测评“第三方测评”?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 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 。 然而 , 市场上检测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以商养测成风 , 少数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 , 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
没想到跟着测评买也踩坑 。 近日 , 为了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 , 宝妈茜茜翻阅了多篇测评笔记 , 最后下单了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 , 拆开一看 , 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 。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 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 。 他们打着专业、中立的标签 , 通过分析、比对商品质量和价格 , 给出购物建议 。
然而 , 采访人员采访发现 , 检测方法、标准五花八门 , 测评质量参差不齐 。 还有第三方测评与商家深度捆绑 , 变相带货 , 虚假测评……种种操作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 , 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
同款面霜 , 两家测评结果截然相反
热门防晒红黑榜百搭衬衫开箱测评网红零食避雷指南……在某社交平台上 , 采访人员输入测评进行搜索 , 发现有600多万篇相关笔记 。 大到汽车、电脑 , 小到雪糕、发卡 , 所涉商品几乎无所不包 。
据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榜单 , 去年有1.89亿用户在该平台观看开箱测评视频 , 超70%用户将测评作为自己消费的重要参考 。
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 , 但又缺乏选购的时间和经验 , 切中痛点的第三方测评由此迅速走红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向采访人员表示 , 专业、公正的测评值得鼓励 。 通过科学方法对产品进行横向比较 , 既能为消费者提供决策参考、降低试错成本 , 又能对企业构成监督 , 使好产品脱颖而出 。
然而 , 现实情况却有所不同 。 在经常观看各种测评视频的嘉文看来 , 眼下的测评行业似乎背道而驰 。
6·18期间 , 嘉文关注的一位测评博主盘点了12款面霜 , 通过测试保湿、美白、抗衰老等效果 , 得出某款面霜起效成分含量足 , 性价比高的结论 。 而另一位博主则考察产品质地、刺激性、添加剂 , 同一款面霜又因有防腐剂 , 质地厚重易闷痘而被列为黑名单第一位 。 面对结果迥然不同的测评 , 嘉文更迷茫了 。
由于缺乏标准和门槛 , 市面上的测评方法五花八门 。 采访人员发现 , 有的机构为凸显专业性 , 就产品的各项指标出具检测报告;有的机构则以真实性为卖点 , 进行试用或试吃;还有一些测评仅凭个人好恶对商品做出评判 , 毫无专业性可言 。
名为测评 , 实则营销、带货、变现
茜茜发现 , 这两年 , 自己常逛的测评平台纷纷开起了淘宝店 , 很多测评博主也在社交平台上设置商城入口、发布购买链接 。 结合自己跟着测评买到了问题商品的经历 , 她不禁怀疑这是变相做广告 , 卖啥说啥好 。
测评者扮演的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 曾做过测评博主的沈霖向采访人员透露 , 第三方测评并非公益分享 , 从业者往往与商家合作捞金 。
能获得测评肯定的往往是一些小品牌 , 而真正品控能力好的大品牌却被各种挑刺 。 沈霖表示 , 一般而言 , 一线大品牌大多不缺铺货渠道 , 测评平台难以取得代理权和进价优惠 , 因此转向知名度不高的品牌 , 对其大肆吹捧 。
为了包装合作品牌 , 测评一般会避重就轻 。 只测评该商品的个别优势特点 , 比如推荐一款清洁力强的洗发水 , 就仅突出其去屑作用 , 绝口不提它会使头皮干燥发痒 。 沈霖说 , 更有甚者 , 将合格品送检以获取认证报告 , 并在商品页展示 , 而在实际售卖中却混入瑕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