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虚拟数字人里的生意经( 三 )

技术的发展 。
商业之外 , 在有的领域 , 虚拟人的存在更多是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

例如央视冬奥会期间推出的手语机器人 , 与2780万这一庞大的听障人士数字相比 , 仅约一万的手语老师 , 根本无法满足听障人士日常在媒体上获取信息的需要 。
虚拟人将手语老师的能力放大 , 一来服务了更多的听障人士 , 二来手语老师们更专心于手语词汇丰富 。
在这样因为行业利润有限而供需失衡的市场 , 虚拟数字人的出现 , 带来的是一种更多元的信息获取平等 。
巨头争相涌入 , 谁能拔得头筹数字虚拟人是个好生意 , 但风险也不低 。
制作虚拟人包括建模、驱动、渲染三个环节 。 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制作出达到市场要求的虚拟人 , 但是造价高昂落地难 , 不具有强大的市场销售能力 。
以柳夜熙为例 , 其制作团队曾对南都记者表示 , 在推出柳夜熙之前的半年多以来 , 研发成本、人员成本、技术成本等投入约在百万元级别 。
这也是以视频化的形式打造虚拟偶像的一大风险 , 视频如果没有 , 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
细数阿喜、翎_Ling、柳夜熙 , 这些虚拟数字人的前期投入都高达成百上千万 。 如果虚拟偶像们还能靠代言的高回报抹平成本 , 那面向B端的企业就只能通过降低成本才能赢得市场了 。
然而目前虚拟人各制造环节分散 , 信息不对称 , 人才匮乏 , 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 市场渗透率低 。
国内虚拟人赛道的玩家 , 主要分为重研发和重运营两类公司 , 前者典型代表就是BAT , 后者以芒果、哔哩哔哩等为首 。

重研发的科技公司注重虚拟人的技术研发和降低应用成本 , 重运营的则侧重于C端的虚拟人娱乐应用 , 两者之间的合作多于竞争 。

国际市场 , 则是聚焦于不同的细分领域 , 各具优势 。
国内外科技公司在云计算、AI领域等技术层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 但在建模、渲染领域 , 国外科技公司实力更强 。
内容运用层面上 , 国内外既有相同的发力点 , 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 相同的是虚拟网红包装运营思路:立人设 , 通过作品圈粉、接商业代言 。
Instagram 上虚拟 KOL“ Lil Miquela ”被设定为巴西与西班牙混血 19 岁女孩 , 擅长音乐与时尚;人物形象上安排了符合其人设的小麦色与小雀斑 。
国内像翎_LING 、柳夜熙这样主打国风路线的偶像居多 , 各自再介入到美妆、摄影等细分领域 。 虚拟主播、虚拟偶像在国内热火朝天 , 国外虚拟数字人公司将重点放在了可以提供情感链接的个性化多模态助手上 。
虚拟数字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 国内外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的不同让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落地场景 。
无论是个性化多模态助手、还是虚拟KOL , 都需要与用户产生情感链接 。

相比于冷冰冰的工具 , 如何让虚拟数字容纳用户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 或许才是胜负手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