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龙斌:挺进技术“无人区”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龙斌:挺进技术“无人区”
文章图片
龙斌近照汤叶摄光明图片
【奋斗者正青春·一线故事】
穿梭在车间里 , 皮肤黝黑的龙斌与身旁的隧道掘进机块头对比悬殊 。
“刀盘运转测试 , 启动 。 ”手持对讲机 , 一声令下 , 眼前这台被称为“地下蛟龙”的巨型装备开始调试 。
“电机频率5赫兹 , 阀开度430毫安 。 ”
“震动比较大 , 调整一下阀开度 。 ”
一次次测试 , 一点点逼近 , 刀盘运转终于达到最佳数值 。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龙斌:挺进技术“无人区”】七尺男儿与大国重器结下不解之缘 。 自2014年龙斌领衔的国产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在长沙下线 , 至今 , 龙斌参与研发的掘进机台数已实现100+ 。
35岁的龙斌 , 是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掘进机研发组组长 , 年纪虽轻 , 却是国产掘进机技术的拓荒者 。 从0到100+ , 从打破国外垄断 , 到破解世界级“卡机”难题 , 龙斌与行业共成长 , 使国产掘进机技术领跑全球 。
2009年 , 22岁的龙斌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 , 来到长沙入职初创的铁建重工 , 踏进国产掘进机这一空白领域 。
隧道掘进机集开挖、支护、出碴等功能于一身 , 体形巨大、力大无穷 , 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施工利器 。 当时 , 掘进机这种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被国外垄断 , 长期依赖进口 。 刚入行的龙斌 , 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中国人一定要造出自己的掘进机 。
“我们先学着依葫芦画瓢 , 吃透设计原理 。 ”那时候 , 龙斌一边啃着概念化的书籍 , 一边缠着带教师傅梁兴生摸索经验 。
2012年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正式立项 , 自主研制国产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 , 龙斌被寄予厚望 。
从接受这个项目起 , 龙斌就开启了“疯狂”的工作模式:带领团队深入有关设备施工现场 , 跟踪分析设备关键部件 , 研究工作原理及设计制造关键点;遇到技术难题 , 就深入研究图纸的每一个细节 , 并经常与液压、电气设计人员交流电液控制等问题 , 从刀盘刀具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 。
设计图纸越摞越厚 , 问题清单越改越薄 , 终于迎来破局的时刻 。 2014年12月 , 国产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在铁建重工长沙生产基地成功下线 , 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 。
“这是行业的一座分水岭 ,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硬岩掘进机的自主化、国产化 。 ”龙斌难掩激动 。
追赶有起点 , 但没有终点 。
中国西部的一个水利工程 , 最大埋深达2268米 , 在一次洞内现场取样时 , 龙斌用两根手指轻松捏碎了一块岩石 , 他不由紧张起来 , “这是‘蚀变岩带’!”
“蚀变岩带”是一种令工程界胆战心惊的极复杂地质 。 掘进机4层楼高、230米长的机身上 , 安装着5万多个零件 , 装载着掘进动力、出碴、支护等各类设备 。 但在“蚀变岩带” , 它有一道难跨过的坎——“卡机” 。
一旦岩石爆裂坍塌把刀盘卡死 , 将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安全隐患 。 轻则拖延工期 , 重则工程改线 。 此前 , 国外还没有掘进机成功穿越“蚀变岩带”的先例 。
“能否采用混合动力 , 设计液压马达和电机双驱动系统?”龙斌绞尽脑汁寻找破解的办法 , 尝试做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设计 。
两套系统背后涉及的关键数据各15组 , 排列组合 , 总共有上千种方案 。 龙斌蹲守在车间 , 经过100多个日夜的测试 , 获得上百组试验数据 , 最终找出了液压和电机相匹配的数据曲线方案 。 困扰世界挖掘行业50多年的“卡机”难题 , 由此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