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货上门缝纫机加工活,家庭办厂3一8万项目回收

郑钦鹏:双手裁出别样人生

送货上门缝纫机加工活,家庭办厂3一8万项目回收

文章插图
东南网5月2日电(福建日报采访人员程实习生陈立军通讯员林冰叶文/图)4月25日 , 春雨绵绵 。采访人员来到连江县廖燕乡后坂村的一家小服装加工厂 , 看到车间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个车间是从旧的家庭住宅改造而来的 , 面积40-50平方米 。在新缝纫机旁边 , 村里的八个中年妇女正忙着加工服装和布料 , 而服装厂的老板郑则边走边看 , 不时俯下身来认真指导 。
不要小看这个小制衣厂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 , 每年营业收入超过20万元 , 不仅帮助郑一家摆脱了因病致贫的困境 , 还为周边8个低收入家庭每年各创收2万多元 。
从小贫穷 , 打工改善生活
廖燕乡位于连江县西北部 ,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 , 经济相对落后 , 村民生活水平较低 。虽然后坂村离乡政府不远 , 但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 , 所以村子似乎有点冷 。
上午9点左右 , 采访人员冒雨来到郑的家 , 听到十几米外有缝纫机的声音 。“这些天我一直很忙 , 政府帮助争取的订单必须尽快送达 。”他说 。
【送货上门缝纫机加工活,家庭办厂3一8万项目回收】出生于1965年的郑 ,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过去 , 他不得不依靠天气吃饭 。对于郑有七个孩子的父母来说 , 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家中的长子 , 郑从小就是一个好农民 。
养猪、插秧、砍柴、采药 , 都是他童年的回忆 。“我初中的时候 , 为了贴补家用 , 业余时间就背着一个比自己大一半的竹篮 , 跟着村里的大人上山采草药 , 下山把草药扛回城里卖 , 把手上脚上磨出层层老茧 。辛苦一天 , 有时候也能挣个一两元 。”郑回忆说 。
1984年春 , 郑离开家乡到广州一家服装厂学习面料加工 。三年后 , 他回到省里 , 继续在石狮市从事面料加工工作 。工厂实行计件工资 , 郑努力工作 。他说:“工人一般一天加工五六块布 , 我的数量是八九块 。我每天自愿加班 ,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
1988年 , 郑与同村的一个女孩结婚 , 并生下一子一女 。十几年后 , 他继续在外打拼 , 月收入从几十元逐渐增加到1000多元 。
2000年 , 郑成为村里最先致富的人之一 。他投资10多万 , 盖了一栋80多平米的三层楼砖房 , 日子过得很好 。从小受苦 , 他非常重视教育 , 全心全意培养孩子学习 。现在儿子已经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 , 在厦门一家公司上班 。
女儿病倒 , 家庭又陷困境
一家人过着舒适的生活 , 但当事情不顺利时 , 的女儿郑突然生病了 。
2009年 , 郑活泼的女儿无法跑步 , 被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代谢病 。2010年 , 她患了感冒引起的肺炎 , 严重加重了她的肌无力 , 导致呼吸困难 。“在ICU生活的20多天里 , 经历了好几次生死 , 最后做了气管切开才保住了性命 。”郑说 , 为了给女儿治病 , 她不仅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 还借了30多万元 。
女儿气管切除后 , 只能靠呼吸机维持 , 白天可以自理 , 晚上就不一样了 。必须始终有人手动操作呼吸器 , 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郑不得不放弃他在外的工作 , 回到后坂村照顾他的女儿和他的妻子 。“在过去的七年里 , 我们家已经
没能在一张桌子上吃上一顿团圆饭 。”郑钦鹏说 。
7年里 , 捏呼吸机、翻身、炖药、喂饭……郑钦鹏和妻子每天轮流照顾女儿 。一边是女儿出院后每年两三万元的医药费 , 一边是无法外出务工没有了收入来源 , 加上儿子当时还在读大学 , 这个家庭一下子深陷困境 。
在贫困中挣扎的郑钦鹏 , 决定重拾老本行 。2011年10月 , 他在老宅里用几把高脚木凳撑起一张6平方米左右的裁床 , 架起一台缝纫机 。“主要利用照顾女儿的闲暇时间做 , 由于时间少 , 也缺少订单 , 缝纫机时开时停 , 生活依然靠政府和乡亲们的救济维持 。”
情况发生变化 , 是在当地政府对其实施精准扶贫之后 。2014年和2015年 , 郑钦鹏被列为建档立卡的扶贫户 , 这两年他的生活有了改善 , 不仅拿到了政府的救助金 ,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捐款资助 。
“这样的家庭 , 光靠‘输血’肯定不行 , 还必须帮助他‘造血’ 。” 蓼沿乡党委书记林春尽管到这里履新时间不长 , 但对包括郑钦鹏在内的贫困户的情况熟记于心 。
不畏困难 , 希望就在前头
2016年 , 林春帮郑钦鹏想到了脱贫办法 。同年8月 , 他被列入县里的产业扶贫对象 , 获得了由县扶贫办提供的5000元启动资金以及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 , 办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厂 。为解除郑钦鹏的后顾之忧 , 蓼沿乡干部四处奔走 , 终于帮他和福州一家大型服装公司牵上了线 ,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 保证每年1.2万件的订单量 。
“订单有了着落就好办了 , 我用贷款的钱很快扩大了规模 , 一下子就添置了电动裁布机、布料粘合机、缝纫机等多套设备 , 并且立刻招募和培训职工 。”郑钦鹏经过调查后发现 , 村里有一些妇女因要照顾小孩和老人没办法外出务工 , 家庭收入不高 , 让她们来这里加工布料 , 工作时间自由 , 按照计件工资取得收入 , 她们接送完孩子、做完家务后可以随时过来上班 ,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
后坂村村民谢依芳今年40岁 , 下有儿女、上有老人需要照顾 , 尽管家境拮据 , 她却无法外出务工 , 这一家一直是村里的贫困家庭 。去年 , 郑钦鹏把她招来做布料加工 。“刚开始 , 我基本上不会做 , 速度也非常慢 , 感谢老郑的耐心指导 。”谢依芳高兴地说 , “现在我对缝纫机的活已经得心应手 , 每月收入2000多元 , 还能兼顾接送小孩和做家务 , 真的太好了!” 目前 , 郑钦鹏共招募了8名像谢依芳这样的贫困家庭妇女 。
这家小型服装加工厂去年经营收入就达到20多万元 。扣除工人工资和水电等成本 , 郑钦鹏个人收入超过6万元 。这下 , 不仅女儿的医药费有了着落 , 他还带动8户贫困户创收 。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 , 吃了很多苦 , 生活起起落落 , 又遭遇大变故 , 感触很多 。但我认为 ,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 , 只要相信自己 , 坚持下去 , 希望就在前头 。我们的政府很给力 , 出台了很多好政策 。我坚信 , 我用双手一定能裁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郑钦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