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校园怎么建?华中科大用“数”说话

智慧校园建设的一小步,可能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一大步。
【 高校|智慧校园怎么建?华中科大用“数”说话】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单元,高校看似不起眼,却犹如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型社会,承载着教学、科研等重要工作,其智慧校园的建设虽不像智慧城市那样宏伟和庞大,但对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起到长期支撑作用,价值和意义不亚于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如今,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在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数据正在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基于数据的新场景、新应用、新需求也随之爆发,智慧校园加速开启新局面。
那么,面对如此快速的变革,智慧校园未来之路如何走?日前,在2021浪潮技术与应用峰会武汉站活动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士贤博士带来了他的思考。
“十个一”工程打下数据基础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去年初疫情刚爆发之际,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迅速行动,师生健康填报系统、可信电子成绩单、疫情防控专题网站等9大防疫相关平台均在较短时间内上线,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像公共服务平台、虚拟仿真平台等一众应用则确保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校工作正常运转。
高校|智慧校园怎么建?华中科大用“数”说话
文章插图
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疫情,华中科大的“十个一”工程功不可没。在“十三五”期间,华中科技大学规划并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包括“全校一张网、基础一平台、网站一个群、数据一个库、集成一总线、上网一个号、信息一个站、消息一通道、校园一张卡、办事一张表”,重点加强校园基础设施能力整合和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等。
以“基础一平台”为例,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池,部署超过1500个虚拟机,支撑起全校190 个重要业务系统的运行,从根本解决了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散乱、重复建设的问题;而“数据一个库”则打通“数据孤岛”,解决了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难题,确保了学校基础数据一致性;“办事一张表”则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一站式智慧办事服务体系。
事实上,在当前各大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普遍会遇到:数据与应用孤岛化、碎片化、 分散化情况突出,数据与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较弱,数据共享与交换难度大、无法实现流动共享等情况,而华中科大“十个一”工程所致力于解决的恰恰就是这些数据相关的难题,为今后的智慧校园建设打下牢固的数据基础。
“‘十三五’期间是补短板、打基础。”王士贤博士如是说,“‘十个一’工程更像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当把基础设施、联接、数据等层面理顺了,基于数据的应用与创新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迎来爆发。”
大数据是智慧校园发展最大驱动力一直以来,智慧校园项目繁杂、建设周期长,容易陷入同质化困境,在面对技术、模式、场景等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之际,大部分项目无法适应变化趋势,普遍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
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两个:其一,缺乏统一的规划,很多问题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其二,没有数据基础,数据孤岛化,无法在高校日常管理、科研、教学上进行基于数据的创新,走不出属于自身的差异化之路。
面向未来,除了顶层设计与规划外,数据将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尤其是随着在线化教学的推进、科研方法融入更多数字化技术以及高校治理走向现代化,围绕数据做文章已然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议题。王士贤博士认为,“十四五”期间,智慧校园的建设趋势是“万源互通”、“万物互联”、“万数共融”和“万业智能”,“不仅数据会有爆炸性增长,基于数据的创新应用迎来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