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事件警醒: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二 )


这次的撤稿 , 涉及到本领域内最顶尖的研究小组和科学家 , 因此尤为令人痛心 。 本次事件对两位主要作者的职业生涯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 甚至对整个拓扑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 希望当事人能吸取教训 , 引以为戒 。
科学上的争论 , 不该关起门来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对这次事件的两位吹哨人颇有微词 。
他们的理由总结起来无非是两点:第一 , 这样的事件最好是关起门来内部解决 , 不要公开 , 这样才能维护整个研究领域的正面形象 , 而维护一个良好的正面形象又是保证资金投入不断链的关键;第二 , 两位有自己的小算盘 , 想掀翻老师傅自己上位 , 动机不纯 。
关于这两点 , 我的看法是 , 在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里 , 已经有太多的争论沦为价值观的冲突和立场的对立 , 科学上的争论是硕果仅存的、可以就事论事 , 只看事实的领域 , 我希望大家不要动不动就去揣测别人的动机 。
从另一个角度看 , 正因为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使得科学家之间可以互相质疑 , 互相监督 , 最后只有经受住了同行质疑的发现才成为真理 , 这正是一个科学领域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 。
而只有通过公开质疑 , 公开辩论的方式 , 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公众对科学界的信心 , 关起门来内部解决这一套 , 很难真正赢得外界的信任 。
反过来 , 存在于国内某些机构的“大佬发文 , 排队点赞”的风气 , 如果升格为国际潮流 , 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
一份堪称经典的调查报告
关于本次撤稿事件的调查团队 , 由四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专家组成 , 他们是柏林自由大学的PietBrouwer教授 , 瑞士联邦工学院(ETH)的KlausEnsslin教授 , 斯坦福大学的DavidGoldhaber-Gordon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荣休教授PatrickLee 。
这四位专家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认真调查 , 最后完成了一份堪称经典的报告(为方便读者 , 我们编译了这份英文报告 , 见文末附录 , 原报告下载地址:https://zenodo.org/record/4545812#.YNmgGBMzZE7) 。
在调查报告中 , 四位专家指出该文在数据处理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 是带有偏见地选择性展示数据 , 从而非常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 。 该文声称发现的量子化电导台阶 , 在实验中是一个电导对三个主要参数变量的平台 , 即supergate(主要调节载流子浓度)、tunnelgate(主要调节电极到超导/纳米线混合体系的隧穿强度)和磁场(主要调节超导/纳米线混合体系的拓扑特性) 。
在被撤稿的论文中 , 作者用了四张图来论证这样一个量子化平台的结果 , 而四位专家则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 , 对这四张图中数据处理的不符合科学规范之处都一一列举出来 。
在指出文中数据处理的不当之处后 , 专家们进一步指出 , 基于文中给出的选择性数据 , 存在电导平台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 然后在看了作者提供的全部数据以后 , 他们觉得结论或许还是可能成立的 , 但是会被大大弱化 。 也就是说该文的作者通过选择性地展示数据把一个相当弱的结论强化了 , 这是该文作者在科学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然而 , 在报告的“方法论”一章中 , 专家们又披露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 在这次调查的后期 , 几位作者重新检查了一遍原始数据和处理过程 , 发现其中的电导校准有错误 , 错了大约10% , 这样一来此前已经被大大弱化的电导平台这一结论彻底不成立了 , 因为即使这是一个平台 , 它也并不处在正确的量子化数值(即2e2/h)上 , 而是比它大了10% 。
我相信最后一点是他们最终决定撤稿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