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前景 山区石蛙怎么养殖

野生石蛙怎样人工养殖
石蛙的产卵和孵化季节为3-10月 , 4-6月为产卵高峰期 。为了提高产卵率和孵化率 , 需要在蛙种冬眠恢复后 , 繁殖前做好蛙种的选择、繁殖、产卵和孵化的准备工作 。蛙种的选择是人工繁殖的基础 。冬眠后、春繁前 , 对成蛙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类 , 选择个体大、身体强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损伤、性成熟的成蛙做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150克以上 , 雄蛙200克以上可做种用 , 初产蛙卵较少 , 1-2胎 。雌蛙要求腿短、肚子鼓、皮肤亮 , 2-3岁的蛙繁殖力强 。青蛙的繁殖温度、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青蛙的健康和繁殖有很大的影响 , 而生活环境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交配产卵、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存活率 。根据棘胸蛙的习性 , 青蛙养殖池要建在安静的地方 , 高度0.8米 , 面积6平方米 。池塘的底部是用鹅卵石和石头铺成的石洞 , 上面覆盖着水草 。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 , 水深8 ~ 10 cm , 水质新鲜 , pH值6.5 ~ 8 , 无有害寄生虫 。一般在饲养旺季每天换水一次 , 在饲养淡季每2 ~ 3天换水一次 , 每池按雌雄1: 1的比例放入20 ~ 30对雌雄蛙进行分组饲养 。被选中的青蛙在冬眠或春季繁殖前 , 必须做好群体繁殖和放养的准备 。被选作物种的青蛙要在冬眠前饲养 , 使其肥壮 。当冬季气温达到12以上时 , 应继续饲养 , 以减少冬季的能量消耗 , 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为了保证安全越冬 , 搞好蛙种培育 , 除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外 , 还要保证充足的饲料供应 。蛙种以蚯蚓、黄粉虫、蟹、蛆、昆虫等动物饲料为主 , 5-9月食量最大 。发情期食量减少 , 产卵后食量增加 。所以要保证饲料供应 , 投喂量约为青蛙体重的5 ~ 7% , 投喂后略有剩余 。每天喂食要均衡 , 不能多也不能少 。应根据具体情况 , 适当增减 。投喂时间一般是晚上6 ~ 7点 , 每天一次 , 要定点投喂 。交配产卵在石蛙冬眠后 , 卵泡发育迅速 , 一般在4月份 , (3月初开始繁殖开始产卵) , 气温在20以上时开始交配产卵 , 9月底基本结束 。交配雌蛙与雄蛙的比例为1: 1 , 养殖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 。繁殖蛙一般在晚上9点以后抱对 , 交配的雌蛙在凌晨4-7点排卵 。卵一般附着在石池的池壁和水草上 , 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 , 高粒卵1000-2000粒 。卵是圆形的 , 外胶质膜会产卵 。降低孵化率 。如果青蛙繁殖产卵 , 如果受到强光的干扰或照射 , 会影响繁殖、排卵和受精 。因此 , 需要人工创造一个光线昏暗、安静、水清、水位稳定、流水长、有流水声的环境 , 适合繁殖和产卵 。这些在日常喂养操作中要多加注意 。人工孵化的石蛙卵呈球形 , 类似鱼眼 , 直径约2 ~ 3毫米 , 外层为圆形的胶和质膜 。鸡蛋落入水中后 , 胶膜吸水膨胀 , 鸡蛋胶膜相互连接形成蛋块 , 呈葡萄状 。卵块吸附在产卵池的岩石、水草或池壁上 。未受精卵孵化3天后 , 动物明显变黄 , 植物呈阴性
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 , 棘胸蛙卵极黑 , 植株极白 , 卵在23 ~ 28水温下孵化 。第五天 , 受精卵的黑点变长 , 呈线状 。第七天 , 胚胎呈条状 , 一端大一端小 。第八天 , 胚胎清楚地显示出头、尾和蝌蚪的形状和晃动 。第十天 , 几只蝌蚪从膜中孵化出来 。孵化率达96%以上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 , 蛙卵应满足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繁殖季节 , 母蛙每天早上要巡视一次水池 , 排卵一小时后取出卵 。取蛋时注意保持蛋的完整性 , 不要打碎 。将散落、破碎、取出的鸡蛋轻轻放入准备好的孵化池中孵化 。除了防止天敌入侵外 , 孵化的生态条件也要严格控制 , 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 , 水温23-28 , 水深 。温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 , 低于牛蛙的孵化温度 。高温对其孵化非常不利 。温度过高 , 胚胎会停止发育到一定阶段 , 最终死亡 , 其中发育到神经胚胎时期死亡率最高 。这是因为胚胎正处于神经管形成、脑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和胚层初始分化期 , 对外界不良环境反应特别敏感 。石蛙蝌蚪和幼蛙的饲养管理石蛙蝌蚪对外界环境和敌人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差 , 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然而 , 石蛙的幼蛙在喂食十多天后就会变形 。他们身体虚弱 , 对环境敏感 , 特别是在最初的十天里 , 他们的肺和消化道非常脆弱 。因此 , 饲养管理水平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 。(1)蝌蚪饲养管理技术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 雌蛙卵人工孵化10 ~ 15天后即可孵化出蝌蚪 。蝌蚪孵化后呈棕黄色 , 体长0.6 ~ 0.8厘米 。呈鼓槌状 , 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 , 很少活动或觅食 。三天后 , 活动增加 , 开始觅食 。根据实验观察 , 蝌蚪的生长发育要经历四个阶段:初期、早期、中期和后期 。生长后期也叫蝌蚪变态期 。不同时期蝌蚪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不同的 。1.在生长初期(1-10天) , 蝌蚪孵化后三天内不摄食 , 三天后蝌蚪活动量明显增加 , 开始摄食和进食 。
饵料以豆浆、牛奶、蛋黄以及活体浮游动物 , 刚孵出的蝌蚪 , 身体弱小 , 对外界环境敏感 。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 。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 , 水中溶氧不足 , 水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 , 甚至造成死亡 , 因此 ,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 , 清新无污 , 水温保持在20—29℃ , pH值6~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 , 及时调整水的深度 , —般以10~15厘米为好 , 每1~2天换一次池水 , 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栅下漫射光即可 , 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 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可到1~1.5厘米长 。2、生长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后 , 其食量增大 , 生长发育加快 ,   , 蝌蚪开始找新的食物 , 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 , 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 , 因此 , 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 , 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 补料初期主要以高蛋白流汁饵料为主 , 如蛋黄、豆浆、并辅以嫩藻类植物等 , 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 , 每天2次 , 但要定时 , 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可投喂一只鸡蛋黄 , 通过精心饲养 , 蝌蚪到20日龄时 , 体长可达2厘米 , 体色变为淡棕色 , 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 , 身体与尾部交界外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 , 以防止中毒 , 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 , 水的深度以10—20厘米为宜 , 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5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 , 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 , 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 , 20日龄后蝌蚪可以停止投饲流汁饵料 , 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 , 如熟蕃茄 , 南瓜、米饭和鲜嫩水草之类 , 这一时期的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 , 在饲养上要按时投给蝌蚪足够采食的饵料 , 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 , 不受污染 , 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 , 饲养密度以300 , 100尾M2为宜 , 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良 , 到65日龄有些蝌蚪长出后脚 , 蝌蚪成活可达75% 。4、生长后期(55—75天) , 也叫蝌蚪变态期 , 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 , 蝌蚪在此其间要长出后肢和前肢 , 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 。55日龄左右 , 体长达4厘米以上 , 长出后肢 , 后肢长出后约10天(65日龄)开始长前肢 , 前肢一长出 , 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 , 这一时期如果饲养管理不当 , 蝌蚪就难以变态或在变态中 , 大量死亡 , 因此必须精心合理地饲养管理 , 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植物性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饲料 。在管理上要造就一个适合于蝌蚪变态的生态环境 , 做到:分级饲养、水质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 。即在蝌蚪长出后肢时就要将蝌蚪放到变态池内饲养 , 变态池内水深不得超过10厘米 , 水的面积与陆地面积各半 , 并要创造变态蝌蚪易于登陆的条件 , 在上岸变态缩尾巴时 , 光线要阴暗 , 要保持环境的幽静 , 在达到以上饲养、管理及蝌蚪变态条件的情况下 , 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15天 , 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6%左右 , 蝌蚪分级饲养 , 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 , 每月1次 , 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 , 合理掌握好饲养密度 , 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 , 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 , 进行分池饲养 , 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 , 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 , 不可过少过多 , 每天定点投喂一次 , 每次投喂量均衡 , 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 , 在蝌蚪采食旺季 , 或变态前后 , 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 , 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 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 , 促其当年变态 , 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 , 不使其当年变态 , 让蝌蚪越冬 , 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随着外界气温的下降其活动和摄食量逐渐减小 , 当池水水温降到10℃以下时 , 就基本上停止活动和觅食 , 趋于冬眠状态 , 当水池水温降到2℃时 , 对蝌蚪就构成生命威胁 , 部分抵抗力差的蝌蚪就会被冻死 , 当外界气温降到0℃以下 , 池水表面冻结时 , 在几小时内就可造成蝌蚪死亡 。因此 , 棘胸蛙蝌蚪进入越冬期后 , 就要将池水升到20厘米以上 ,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 , 要在池上加覆盖物 , 池内活水常流以防池水结冰 。石蛙蝌蚪在养殖过程中 , 除严格掌握以上饲养管理技术以外 , 还必须做好防敌害工作 , 如鼠、蛇、鸟的危害 , 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 提高养殖效益 。(二)、石蛙幼蛙的饲养管理技术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 , 体长不到一厘米 , 体重在2克左右 , 比原来的蝌蚪还小 , 采食量和消化力都不及变态前的蝌蚪 , 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运动性饲料 。虽然 , 幼蛙尾巴缩掉就开始觅食 , 但觅食量很少 , 一般每二天采食一次 , 每次只能吃一条二日龄的小蝇蛆或小蚯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 , 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 , 一般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为宜 。10天以后 , 幼蛙就进入正常的活动和觅食状态 , 每只蛙每天可食一条4日龄的蝇蛆 , 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 , 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日本大平2号蚯蚓 , 以后以蚯蚓为主料 , 一般不喂蝇蛆 , 到一个半月以后 , 可以喂给本地小蚯蚓 , 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 , 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 , 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 。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 。饲喂幼蛙时在投饵方式上注意将活的饵料投放在池内食台上 , 不能直接投到池水中以免污染水质 , 并应掌握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 , 每日投饵在傍晚前后 , 按体重的5—7%进行投喂 , 同时也因个体大小、食欲、气候、气温、数量而酌情增减 , 饲料要求种类多样 , 新鲜富营养 , 足量、少次的进行投喂 , 以保证蛙营养全面 , 生长迅速、少患疾病 。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 , 白天采取避光措施 , 池水深一般为10/15厘米 , 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 , 禁用含氯自来水 , 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 , 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 , 气温超过37℃时 , 水深保持10—20厘米 , 采取活水饲养 , 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 , 特别是高温 , 蛙活动采食的旺季 , 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 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 , 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 , 组合进行饲养 , 养殖密度一般掌握在100~300只/平方米 , 为防鼠害 , 蛙池上口加盖上纱窗盖 , 防止潜逃 , 同时做好防冻防暑工作 , 成蛙的饲养管理与幼蛙有类似之处 , 此不作一一阐述 。(三)、石蛙的安全越冬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 , 水温低于10℃时 , 蝌蚪即趋于休眠状态 , 不吃不动 , 潜于水底石缝或草丛中 , 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 , 采用常流水 , 蛙池加盖 , 保温等防冻措施 , 如发生水表面结冰则应将冰面敲破 , 以使水体有一定的氧气交换 , 不至于使蝌蚪窒息死亡 , 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 , 以不淹没洞穴为宜 , 并留有一定的陆地 , 遇低温、冰冻天气 , 也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 , 室外的池 , 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 , 晚上封盖 , 冬眠温度低时一般不需喂料 , 气温回升 , 蛙就会上来活动 , 并有摄食能力 , 此时应给少量饲料 , 以增强蛙的体质 。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 , 防御敌害 , 防止水质变坏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各种气温或保温设备 , 如温室、热水管道等 , 或者利用温泉水、工厂余热水来提高池水温度 , 蛙可不冬眠而继续活动、摄食、以利加快其生长 , 缩短养殖周期 。六、蛙病病因分析任何蛙病的发生 , 都是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与蛙体自身反应特性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 致病力又随着环境不良因素的增加而增强 。环境恶化 , 蛙体抵抗力下降 , 某些致病菌可以从腐生转化为寄生(如弧菌、气单胞菌) , 毒力加强 。所以蛙病是否发生 , 不仅取决于病原体的质和量 , 更取决于环境质量和蛙体的抗病能力 , 故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 是防治疾病的前提 。具体说棘胸蛙的致病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 。水环境中除存在一些致病微生物外 , 多数是兼性致病菌 。平时 , 蛙常与养殖环境中的弧菌、粘菌、假单胞菌和氧单胞菌等兼性致菌接触 , 虽有感染也不发病 , 但随着环境的恶化 , 抵抗力的减弱 , 这些细菌由不致病转化为致病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不但影响棘胸蛙 , 也影响致病生物;假如我们满足棘胸蛙所需的环境条件 , 就可增强棘胸蛙抵抗能力;相对削弱致病生物的侵袭能力 , 其中水的温度 , 酸碱度(pH)值、溶解氧;硫化氢 , 甲烷等有毒气体 , 汞铅等重金属 , 以及农药等 , 可以直接造成棘胸蛙致病或致命 。(三)、饲养管理因素 在棘胸蛙养殖过程中 , 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 , 往往引起发病与死亡 。如不合理的放养密度 , 投饵不科学(腐败变质 , 饥饱不匀 , 缺乏某种微生素、矿物元素所致的代谢疾病等)预防蛙病的基本措施(一)、设计和建筑蛙场时应符合防病条件1、在建蛙场前 , 首先应对供水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 必须水源充足 , 水的理化特性适合棘胸蛙生长 , 水中不含有病源 , 附近没有污染源 , 水中没有或较少含有病源 。2、在设计进、排水渠道时 , 应使每只蛙池能独立地从进水渠来水 , 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 , 不可造成蛙池串灌现象 , 这有利于防止蛙病蔓延和防治疾病 。3、如能建造一个蓄水池 , 使在其中沉淀、净化、或进行水质消毒处理 , 那就更理想了 。(二)、加强和改进饲养管理技术1, 、尽量就地繁殖蝌蚪和培育幼蛙 , 避免因从外地运来蝌蚪、幼蛙时将异地蛙病带入 。2、合理密养 , 做好“四定”投饵是增强其抗病力 , 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 “四定”投饵在实践中 , 还应根据季节、气候、蛙的摄食及生长情况等适当调整 。3、加强日常管理 , 保持蛙池环境卫生 , 勤巡池 , 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 控制疾病发展和蔓延 。4、捕捉、搬运、放养时应细心操作、防止蛙体受伤 。5、加强越冬期间管理 , 注意水质和温度化 , 并尽量缩短停食时间 。6、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1、建立检疫制度;2、彻底清池消毒;3、对蝌蚪、蛙体、工具、食物进行消毒;4、坚持蛙病流行前的预防 。八、常见疾病的防治(一)、蝌蚪的病害及防治1、、车轮虫害症状是体表及鳃的表面呈现有青灰色斑 , 或尾部发白 , 这是由患病蝌蚪分泌的粘液和球死表皮所形成的 , 此病以5~8月流行最盛 , 且多发生在密度大 , 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 , 虫体寄生鳃上时 , 使呼吸困难 , 浮于水面 , 进而大批死亡 , 防治方法是①放养前用牛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 控制放养密度 , 经常保持水质清新 , 可预防病发生 。②治疗可用0.5ppm硫酸铜和0.2ppm硫酸亚铁合剂(总量浓度为0.7ppm全池泼洒)2、气泡病症状是腹部膨胀如球 , 失去平衡 , 浮于水面 , 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 , 多发生在水温高 , 池水氮素含量高的水泥池 , 使蝌蚪气体交换失去平衡 , 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体 。防治方法是①最有效是换水 , 首先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1~2天 。②高温期间每隔2~3天加注清水一次 。③用1~1.5ppm盐水全池泼洒 。3、水霉病症状是患病蝌蚪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殖生长 , 如旧的棉絮状的白毛 , 常在池边缓慢游动 。当引起任何外伤之后 , 伴随蝌蚪拥挤 , 水解酶 , 使伤口难以愈合 , 使蝌蚪焦燥不安 , 食欲减退 , 衰竭死亡 , 此病以冬末早春流行最盛 , 防治方法是:①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 。②拉网、转运操作尽量仔细 , 勿使蝌蚪受伤 。③用红霉素0.05~0.01ppm , 全池遍洒 。④用1.4~3Ppm五倍子全池泼洒 。⑤放在二十万分之二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30分钟 。4、胃肠炎病症状是患病蝌蚪 , 肠胃发炎充血 , 肛门周围红肿 , 此病发生快 , 危害大 , 常发生在前肢长出 ,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生变化时 。防治方法是①放养蝌蚪前对池子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②饲养过程 , 定期(满15-20天)对饵料台及周围和8~10ppln漂白粉消毒 。③发病蝌蚪可用0.05~0.1%的食盐水浸洗15—30分钟 。5、出血病症状是患病蝌蚪腹部尾部有出血或斑块 , 肛门周围发红 , 在水面打圈 , 数分钟后下沉死亡 。此病多发生在出后肢的蝌蚪 。防治方法是①用1ppm漂白粉全池消毒 。②每2万只蝌蚪用120单位青霉素和100万单位链霉素浸泡半小时 , 效果显著 。(二)、幼蛙与成蛙的病症防治1、红腿病症状是患病蛙后肢无力 , 发抖、腹部和腿部皮肤发红 , 肌肉呈点状充血 , 头部伏地 , 不吃不动 , 3—5日内死亡,此病危害大 , 传染快可造成大批死亡 , 常在养殖密度大 , 水质条件差的池中发生 , 防治方法:①定期进行池水消毒 , 改善水质条件 , 能有预防效果 。②病蛙用10~15%的食盐水抹擦患部可治愈 。③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 使池水浓度为1.4ppm 。④用3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10分钟 , 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万单位)2-4ml , 次日再重复治疗一次 。⑤用20ppm呋喃唑酮浸洗20~30分钟 , 均有一定的疗效 。2、胃肠炎病症状是胃肠鼓气 , 腹胀 。病蛙身体瘫软 , 无力跳动 , 常发生在春夏和夏秋之交 , 容易传染 , 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①每日清除残渣 , 经常洗刷饵料台 , 勤换水 , 每星期全池遍洒漂白粉一次 , 使池水的浓度为1ppm 。②病蛙用0.1~0.15%的盐水浸泡15-30分钟 , 有一定疗效 。③人工填喂胃散片2次 , 每次半片 , 3-4日可治愈 。④可用10-15ppm氯霉素药浴 。⑤内服酵母片 。⑥在饲料中加2%的氯霉素或其它胃肠抗菌素药物 。3、烂皮病症状是初期蛙头 , 背、四肢等处皮肤失去光泽 , 同时出现白斑 , 后表皮脱落 , 腐烂 , 3/u4天后现白色内皮 , 7天左右内皮脱落露出红色肌肉 , 此病蔓延甚快 , 10天左右池中大部分蛙可同时发病 , 死亡率极高 。该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 , 尤以100克以下的幼蛙发病率较高 。防治方法:①饲料要多样化 , 加强营养 。②补充VA , 可投喂VA胶囊或鱼肝油 。或水产用或禽用多种维生素 。九、石蛙的天敌及其防治(一)、石蛙卵的天敌 , 主要有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 , 如水蚤、水生昆虫等 。此外 , 蛙、蝌蚪也要吞食蛙卵 。在蛙卵孵化池中必须清除上述天敌 。(二)、蝌蚪、幼蛙、成蛙的天敌 , 主要有鱼、龟、鳖、蛇、鼠、水鸟、蛙等 。通过清池、清场、清墙、诱捕等方法可以清除、蛙池的上口应加透气的网盖 , 可以预防天敌侵袭养殖石蛙的条件石蛙养殖场址的选择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 , 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 , 室内要求通风 , 凉爽 , 无太阳光直射 , 室外可设凉棚 , 下建蛙池 , 因陋就简地在室内 , 庭院内或野外建池 , 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蛙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 , 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 , 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 ,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 , 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1. 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 , 池高0.8米 , 池内水深0.1~0.15米 , 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 , 并设有栖息的石穴 , 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 , 光线阴暗 , 湿度保持80% , 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 , 促其生长发育 , 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 , 池高 0.5米 , 水深15~20厘米 , 水质清新 , pH6~8 , 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 。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 蝌蚪池面积 3~4平方米 , 池高0.8米 , 水深3~10厘米 , pH6~7 , 水陆比2∶1 , 需遮光饲养 , 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4. 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 , 池高 0.8米 , 水深一般10~15厘米 , 水陆比2∶1 , 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 , 筑有石穴 , 水质好 , 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 , 池底略为倾斜 , 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 , 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 , 池上口设网盖 , 以防蛙跳潜逃 , 敌害生物侵袭 。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 , 靠近网盖的下方 。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 , 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 , 用水浸洗多次 , 方可养蛙繁殖要点石蛙是国家保护动物 , 又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 人工养殖石蛙既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 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人工繁殖是成功养殖石蛙的关键 。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种蛙池与孵化池的准备种蛙池、孵化池应建在阴暗、安静、水质良好的地方 , 面积以 2-3平方米为宜 。池内应彻底消毒洗净后放入清洁水 , 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 , 最好放些石块和新鲜水草 。(2)配种和产卵石蛙通常在4月、气温20℃以上开始交配、产卵 , 种蛙雌雄比例为1:1 , 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 。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之后抱对 , 母蛙在清晨4-7时产卵 。卵块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块、池壁上 。产卵后1小时内不能搅动 , 以免损伤破碎 , 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每日早晨观察、检查种蛙池 , 如果有蛙卵 , 可在上午8时后轻轻捞出 , 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盘上 。在孵化过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动 , 确保干净 , 水温控制在15—30℃之间 , pH值为6-8,一池一窝(500—1000粒卵) 。一般在产卵半小时后受精卵胚珠黑点变大 , 7天胚胎呈条状 , 9天蝌蚪基本形成 , 15天后破膜形成蝌蚪 , 孵化率达85%以上 。(4)蝌蚪饲养蝌蚪生长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初期(1-10日龄) 蝌蚪破膜后头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渐长大 , 开始觅食后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主要饵料 。②生长前期(10—20日龄)小蝌蚪出生10天后 , 食量增大 , 但消化功能较弱 , 应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 , 如蛋黄、豆浆等 。每日定时投饵一次 , 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黄 , 以后逐渐增加 。③生长中期(20—55日龄)随着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断增强 , 为促进消化器官尽快发育 , 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学特性 , 20日龄后 , 要逐渐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饲料量 , 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饲料 , 如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和鲜嫩水草等 , 并应每天清除池内饲料残渣 , 确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长后期(55—75日龄)也叫变态期 。蝌蚪55日龄后进入变态期 , 分别长出后肢、前肢、缩尾 。这个时期在管理上要特别细心、周到 , 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 , 以造就适应于蝌蚪变态所需的生态环境 。(5)幼蛙饲养刚变态的幼蛙体小、抵抗力弱 , 要加强管理 , 应投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蛆蝴等活动性饲料 。每天傍晚投料 , 投量视采食情况而 定 , 随着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饲量 , 做到略有剩余 。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净 , 经常消毒 , 以免剩余食物变质污染池水 。在以后的时间里 , 要视幼蛙大小分级饲养 , 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300只 。蛙池上口加纱盖 , 防止逃逸和鼠害 。野生石蛙苗从山上抓回来怎么养野生成年蛙在家里是无法驯养成活的 。即便是在专业场地上 , 具有一定驯养技术和经验的人来养 , 一般存活率也并不是很高 。建议放生 。如何养石蛙?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 。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 , 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 , 对环境要求较高 , 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 , 很难养殖成功 。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 。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 , 溪的两岸植被丰富 。它们很少离开水域 , 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 。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 , 雄性体大 , 前肢极为粗壮 , 婚刺也极发达 , 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 产卵时 , 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 , 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 , 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 , 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 。石蛙具内声囊 , 发声低浊而大 , 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 。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 , 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 , 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 , 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 , 夜间是活动的盛期 。石蛙善跳和攀爬 , 平时活动较弱、平稳 , 在繁殖盛期 , 活动频繁 , 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 , 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 , 在自然状态下 , 石蛙的食性广泛 , 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 。不同地区的石蛙 , 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 。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 , 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 , 它们使用角齿啃食 , 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 。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 。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 , 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 。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 , 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 , 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 , 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 , 最适温度24~25℃ , 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 , 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 , 当水温超过30℃ , 摄食活动减少 。当水温降至12℃ , 蛙代谢很弱 , 进入冬眠 , 冬眠时 , 蛙双眼紧闭 , 不食不动 , 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 , 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 , 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 , 蛙就会再出现活动 。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 , 不同季节有所变化 。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 , 但水不能结冰 , 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 , 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 , 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 , 粘性强 , 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 , 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 。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 , 最大可达5毫米 , 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 , 孵化成蝌蚪 , 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 , 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 , 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 , 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 。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 , 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 , 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 , 阴凉 , 潮湿 , 水质清新 , 喜群栖于石穴之中 。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 , 由野生变为家养 , 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石蛙进行人工饲养 , 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 , 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 , 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 , 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 , 室内要求通风 , 凉爽 , 无太阳光直射 , 室外可设凉棚 , 下建蛙池 , 因陋就简地在室内 , 庭院内或野外建池 , 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 , 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 , 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 ,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 , 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 , 池高0.8米 , 池内水深0.1~0.15米 , 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 , 并设有栖息的石穴 , 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 , 光线阴暗 , 湿度保持80% , 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 , 促其生长发育 , 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 , 池高 0.5米 , 水深15~20厘米 , 水质清新 , pH6~8 , 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 。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 , 池高0.8米 , 水深3~10厘米 , pH6~7 , 水陆比2∶1 , 需遮光饲养 , 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 , 池高 0.8米 , 水深一般10~15厘米 , 水陆比2∶1 , 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 , 筑有石穴 , 水质好 , 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 , 池底略为倾斜 , 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 , 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 , 池上口设网盖 , 以防蛙跳潜逃 , 敌害生物侵袭 。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 , 靠近网盖的下方 。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 , 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 , 用水浸洗多次 , 方可养蛙石蛙如何养殖?养殖方式目前常见的有两种一、池养目前大部分养殖者采用此方法 建议直接看这里了里面有蛙池的规格http://hi..com/%BA%DA%EB%E0%D1%F8%D6%B3/blog/item/eccbc6d8224c813f11df9bb4.html二、仿生养殖目前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亩或几十亩的地方围起来 , 围的材料可用水泥瓦或铁网 , 如果用砖砌当然最好 , 不过投资就大了呵呵 。围后就在里面建一些水沟供石蛙产卵 , 还要在里面放置一些让它们可以躲起来的东西 。石蛙怎么养殖 , 哪个阶段是吃什么的?第一部分:石蛙的主要食物分不同阶段来看时 , 为:卵外膜 , 未受精卵 , 高蛋白流汁饵料 , 蛋黄、豆浆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 , 鲜嫩水草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蛆蝴等 。第二部分:石蛙的养殖(1)种蛙池与孵化池的准备种蛙池、孵化池应建在阴暗、安静、水质良好的地方 , 面积以 2-3平方米为宜 。池内应彻底消毒洗净后放入清洁水 , 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 , 最好放些石块和新鲜水草 。(2)配种和产卵石蛙通常在4月、气温20℃以上开始交配、产卵 , 种蛙雌雄比例为1:1 , 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 。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之后抱对 , 母蛙在清晨4-7时产卵 。卵块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块、池壁上 。产卵后1小时内不能搅动 , 以免损伤破碎 , 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每日早晨观察、检查种蛙池 , 如果有蛙卵 , 可在上午8时后轻轻捞出 , 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盘上 。在孵化过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动 , 确保干净 , 水温控制在15—30℃之间 , pH值为6-8,一池一窝(500—1000粒卵) 。一般在产卵半小时后受精卵胚珠黑点变大 , 7天胚胎呈条状 , 9天蝌蚪基本形成 , 15天后破膜形成蝌蚪 , 孵化率达85%以上 。(4)蝌蚪饲养蝌蚪生长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初期(1-10日龄) 蝌蚪破膜后头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渐长大 , 开始觅食后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主要饵料 。②生长前期(10—20日龄)小蝌蚪出生10天后 , 食量增大 , 但消化功能较弱 , 应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 , 如蛋黄、豆浆等 。每日定时投饵一次 , 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黄 , 以后逐渐增加 。③生长中期(20—55日龄)随着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断增强 , 为促进消化器官尽快发育 , 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学特性 , 20日龄后 , 要逐渐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饲料量 , 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饲料 , 如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和鲜嫩水草等 , 并应每天清除池内饲料残渣 , 确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长后期(55—75日龄)也叫变态期 。蝌蚪55日龄后进入变态期 , 分别长出后肢、前肢、缩尾 。这个时期在管理上要特别细心、周到 , 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 , 以造就适应于蝌蚪变态所需的生态环境 。(5)幼蛙饲养刚变态的幼蛙体小、抵抗力弱 , 要加强管理 , 应投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蛆蝴等活动性饲料 。每天傍晚投料 , 投量视采食情况而 定 , 随着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饲量 , 做到略有剩余 。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净 , 经常消毒 , 以免剩余食物变质污染池水 。在以后的时间里 , 要视幼蛙大小分级饲养 , 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300只 。蛙池上口加纱盖 , 防止逃逸和鼠害 。【石蛙养殖前景 山区石蛙怎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