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软件创业大败退( 二 )


然而 , 2022年 , 两岸政策 , 促使了一场全球不可分割的震荡 。
一边是接踵而来的通胀 , 让美国意识需要用“加息”把钱再收回来 。 于是 , 美国科技市场在“大量废水被抽走之后迅速干瘪”——企业市值速降 , PE开启大撤退 。 科技大盘与软件创业市场犹如被炸弹精准投射一般 , 一片狼藉 。
因此 , 由美元基金支持的科技公司在美国二级市场的价值回归 , 也必然会传递到一级市场 。 就这样 , 一直以硅谷软件创业灵感为模板的中国公司也随之未能幸免 。
另一边则是以“滴滴上市事件”为起点的美元退出困局 , 在疫情的催化下发酵、恶化 。
清科研究中心在数月前献出一记重锤 。 数据清晰指出 , 外币基金方面 , 2022年第一季度共20支外币基金发生新一轮募集 , 同比下降57.4%;仅披露的募集金额同比下降幅度达62.6% 。
只是 , 当全球性资本抽身而退之时 , 与土生土长的海外兄弟们不同 , 同样由一群技术精英撑起的中国软件创业公司们 , 面对的困境相似却又截然不同 。
它远不止泛泛而谈的“疫情”与“大环境” 。 本土化困境、下沉矛盾 , 学术派与“一门生意”之间的糟糕化学反应 , 都是创业者必须背负的历史沉疴 。
过去 , 我们不断抨击泡沫 , 不断预言末日 , 但从未像今天忧虑:10年前 , 硅谷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软件将吞噬世界”的预言 , 将会出现全球间歇性失效 , 还是走向区域性分叉口?
混沌
5月 , 一位大数据平台创业者陷入了只能咽进肚子里的痛苦中 。
涵盖上海昂贵办公室租金与工资在内的企业支出 , 在以每小时高达130元人民币的速度流逝 , 未盖章的多份销售合同无法生效 , 曾经有意续费的客户企业消失在电话的“嘟嘟”声里 。 最重要的是 , 来自投资者密集的“警告”像锤子一样不断凿击心脏 。
“有投资人劝我们把公司搬到国外去 , 要不就继续耗下去 , 裁员优化一样都少不了 , 想方设法做到收支平衡 。 ” 尽管账上资金 , 不至于让他跟几十名员工走到“分道扬镳”这一步 , 但裁员裁的永远都是“预期” 。
考虑到市场竞争、家庭及个人情感 , 对于一位在中国长大的开发者 , 搬离是绝不明智的选择 。 然而 , 作为一家有着大量实体客户的软件公司 , 工厂只要不打开设备一天 , 那么他们就无法采集数据 ,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收入 。 甚至有厂家预备砍掉这部分预算 。
“我别无选择 。 用满腔热血做的东西 , 然后亲手毁了他 。 ” 隔着电话 , 我也能感受到一位曾在硅谷获得无数荣耀的顶级技术精英的无力咆哮 。
一位招聘类SaaS企业创业者则显得平静 。 在裁员潮持续演绎的当下 , 尽管招聘工作是大部分企业的刚需 , 但“减大于增”无疑对HR软件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 。
他迅速做出了一系列决断:抹掉营销开支和边缘产品线 , 把不产出利润的部门都先写进裁员名单——很残酷 , “研发”也在列 。
“从年初 , 我们就曾有过一些预判 , 因此 , 企业的主要目标也从‘求发展’更改为‘不要死掉’ 。 所以从资金层面 , 首先要保证账上有可以烧30个月的量 。 而软件公司 , 支出大头就是人力 。 ” 实际上 , 多位创业者都曾被投资人警告 , 账上没有10个月“存粮”将会面临巨大风险 。
而曾被陆奇博士投资机构选中的一位开源数据库创业者 , 决定回斯坦福读博 。
“我已经把大部分手头的项目交接给其他人了 , 未来可能做个教书匠 。 ” 虽然他不愿透露合伙人将如何带领公司度过寒冬 , 但很显然 , 企业并不适合他 。 而我们对此并不惊讶 , 他只是无数个重返象牙塔的典型技术创业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