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清华两大微藻实验室技术积累,清华博士打造CDMO平台,专攻替代蛋白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健康、可持续需求的不断升级 , 各商家主打"植物替代蛋白"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肯德基推出“植培黄金鸡块”、星期零与奈雪的茶、喜茶合作推出“未来肉汉堡”、联合利华与汉堡王联合推出“真香植物基皇堡”……
如今 , 人类面临健康食物匮乏、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重大的现实挑战 。 替代蛋白正在成为素食、动物肉外的第三种选择 。
而一种叫“微藻”的微生物正在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 微藻 , 顾名思义就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藻类 。
微藻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 特别是作为食品原材料的微藻基蛋白 , 其必需氨酸的含量超越了大豆蛋白和酵母蛋白 , 口感更好且没有过敏原 。
源自清华两大微藻实验室技术积累,清华博士打造CDMO平台,专攻替代蛋白
文章图片
图|震旦纪藻类化石(左)和微藻显微细胞(右)(来源:受访者)
但是目前 , 微藻行业的关注度相对很低 , 从科学源头来看 , 它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没有大肠、酵母这些模式微生物那样容易收获科研成果 。
据公开资料显示 , 微藻有超过30万个种类 , 其中有3万种记录在册 , 但当下被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医药领域的大约只有15种经济微藻 。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元育生物创始人&ampCEO肖奕博认为 , 该领域整体研究队伍没那么“浩大” , 但同时 , 该领域也没那么嘈杂的干扰因素 , 科研做得好坏的判断会更明显 。 而商业化方面最大的机会可能在于对传统农业的颠覆 。
”所以 , 微藻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之一 , 最终应用目前比较合理、清楚预见的最大机会可能会出现在替代蛋白领域 。 ”
与微藻结缘 , 两大微藻实验室近30年先进技术助力
与微生物、动物、高等植物细胞相比 , 微藻细胞的分子改造技术起步晚、发展最为缓慢 。 而且 , 自养代谢模式下的微藻 , 生物量极低 , 限制了微藻的商业化化应用 。
而来自清华大学的两个微藻实验室 , 恰恰可以有效地解决微藻行业的瓶颈问题 , 并且在微藻领域的贡献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
“这两个微藻实验室分别是潘俊敏实验室和吴庆余实验室 , 它们分别拥有最先进的微藻合成生物学技术和微藻工程化规模生产技术 , 且都在微藻领域深耕了近30年 。 ”肖奕博告诉DeepTech 。
源自清华两大微藻实验室技术积累,清华博士打造CDMO平台,专攻替代蛋白
文章图片
图丨微藻取样(来源:受访者)
潘俊敏教授是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为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包括诺奖获得者谢克曼创立的eLife);吴庆余教授是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 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国家高等学校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两位教授都是微藻领域的权威专家 , 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莱茵衣藻合成生物学和原始小球藻工业化生产 。
基因敲除和改造技术在微藻领域中应用极不成熟 , 而潘俊敏教授课题组是最早一批可以将其作为常规技术开展的实验室 , 可谓是微藻研究的“领跑者” 。
潘俊敏实验室利用莱茵衣藻研究鞭毛的组装和运动机制 , 在Cell、PNAS、DevelopmentalCell、eLife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 , 积累了非常成熟的微藻分子技术 , 并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微藻合成生物学中 。
早在2006年 , 吴余庆实验室就在BioresourceTechnology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科研论文“Biodieselproductionfromheterotrophicmicroalgaloil” , 被引次数达941次 。 生产生物柴油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 就是实现微藻的高密度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