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抢玩具父母怎么办


孩子打人抢玩具父母怎么办

文章插图
关于小孩间的纷争 , 最常见的抢玩具、打人等情况 , 要怎么处理呢?在共学团里 , 发生这类情况时 , 我的看法是 , 当孩子可能出手伤害另一个孩子时 , 我会出手阻止 , 其他情况 , 父母在旁陪伴、观察 , 接著再从自己的陪伴、观察判断下一步的作法 。
孩子打人抢玩具父母怎么办

文章插图
以小孩间发生发生肢体纠纷为例 , 当事件发生后 , 家长不急著介入 , 在旁陪伴、观察时 , 首先会冒出来的 , 往往是自己内心的OS , 还有翻腾的心情:要怎么面对自己小孩打人被打的心情呢?
例如 , 当自己的小孩被推、打或咬时 , 大人的心情可能是:心疼自己的小孩、对动手的小孩的行为感到愤怒、觉得对方家长没教好、自责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小孩 。
当自己的小孩打人时 , 大人的心情可能是:对对方家长有点不好意思(愧咎)、气愤自己的小孩为啥动手打人(责怪)、马上把小孩脱离现场(著急)、想方设法避免再次发生(紧绷) 。
方法心情维持平衡处理小孩间的纠纷时 , 我认为前面讲的这些大人的心情 , 同样是需要被照料的 。
就算采用不急著介入法 , 如果大人自己的心情没法被安置 , 久了也会出问题 , 表面上大伙都以尊重小孩之名 , 不急著出手 , 可是台面下暗潮汹涌 , 累积许多委屈跟愤怒 。
例如 , 小华在一个团体裡 , 很常动手 , 不少小孩都有被小华打的经验 , 大人们在事发当下有时能阻止、有时没看到 , 而谈到这件事情时 , 团体流通的看法是 , 「打人只是成长的过渡阶段」、「道歉都是最不重要的」 。这样的状态持续一阵子后 , 几个常被打的小孩的家长内心多少有些抱怨跟委屈 , 小华在团体裡头的人际关系也有点微妙 , 其他小孩都会闪著他 , 有些家长甚至因此而离开这个团体 。
以这个例子来说 , 表示「不急著介入」的这个方法失效了 , 共学团难道是在「放任」小孩吗?还是说 , 那些心怀「委屈跟抱怨」的家长是太「紧绷」的家长?
我觉得都不是 。
我认为 , 这种情况的发生 , 是因为:
1.成员真实的心情没有被这个群体接纳 。在所谓不急著介入的共学大旗下 , 这些心情无法搬上台面 , 只好四处流窜 , 暗潮汹涌 。
2.每个人的可接受剂量本来就不同 。家长的任何心情 , 都是需要被关照且涵容的 。家长越能料理(而不是忽略、压抑)情绪 , 越能精准掌握自己的可接受剂量 。
每个人的可接受剂量都不同 , 就算是同一个人 , 不同时期可能也会有差异 。
好比自己的小孩被打时 , 家长一定会很心疼 。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小孩被呼巴掌 , 可以忍住不出声制止 , 但是当小孩一小时内被呼两次巴掌 , 就会觉得无法接受了 。有的家长可以心平气和看待推人行为 , 但是对于咬人的行为就很感冒 。
针对不同的情境或事件 , 每个人可接受的剂量都不同 。但是 , 只有在实际发生的情境中 , 才能越来越真切掌握自己的感受与可接受剂量 。这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强调在共学团里头让事情发生的意思了 , 透过一次次的事件与情境 , 让我们更认识自己 。
尊重理解每个人在看待小孩间的纷争时 , 如果把家长自己的可接受剂量纳进来理解 , 那么 , 就算在面对同一个情境 , 理解方式也会有无数种 ,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 随手举几种可能的理解方式:
这是成长期间的必经现象 , 不论自己小孩打人或被打 , 都是如此看待 , 然后专心地看待小孩的状态与需求 。
完全无法允许纷争发生 , 一旦发生 , 大人自己的情绪很难把捉住 。之前共学团裡头也有发生过 , 某个小孩被打 , 他的爸爸很生气 , 直接在共学现场打那个打人的小孩 。
可以接受有纷争发生 , 可是处理后 , 希望之后能降低频率 。
可以接受有纷争发生 , 可是事发当下希望打人者能跟被打者致意 。
理论上知道会有纷争发生 , 也知道不需急著介入 , 事发时也的确不急著介入 。可是事后总觉得心裡头怪怪的 。比如说心疼自己的小孩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小孩的自责心情、打人的家长则是担心对方家长怎么看 。
每一种理解的方式都是需要被尊重的 , 因为这是任何改变与处理的起点 。
料理好自己心情【孩子打人抢玩具父母怎么办】我一直认为 , 大人要先料理好自己的心情 , 具体掌握自己的「可接受剂量」 , 然后也愿意试著让身旁的人了解 , 这样在处理小孩间的纷争时 , 才能在方法跟心情上取得平衡 。
而且最重要的是 , 依照自己的「可接受剂量」 , 相应而生的方法 , 才能真正让自己在育儿之路走的自在 , 而不是刻意维护一个「开明家长」的假象 。
真正开明的家长 , 是一个允许自己犯错、愿意不断调整、肯面对自己心情甚至心态的人 。一个真实的人 , 当你照料好自己的心情后 , 面对小孩间的纷争时 , 自然会有相应而生的方法 。
来到亲子共学团的家长 , 都是嚮往更好的亲子互动方式的家长 , 愿意捨弃(方便又好用)的打骂威胁恐吓利诱等方法 , 这是如此珍贵的心意 , 充满爱的意志 , 跟社会上多数的家长相比 ,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样的你 , 已然是一个开明的家长了 。
持著威权心态的家长 , 搭配体罚的方法 , 不管什么情境 , 什么心情 , 都可以用不打怎么管教来回应 , 多么天经地义 。甚至还可以用放任来批评主张不体罚的家长 。
可是愿意不打不骂 , 想追求更民主、更亲密的亲子互动关系 , 哪能有什么三招搞定你的孩子、五种让你的小孩更听话的方法 , 我们不都是遇到困难时 , 苦恼著 , 努力搞懂自己当下的情绪是什麽 , 练习表达自己的情绪 , 然后也试著了解小孩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心情 , 这些努力 , 怎么会是放任?怎么会是没有在处理?
我认为 , 不打不骂的家长 , 追求的是活得更真实而自在 , 在面对困难时 , 会努力在心态、情绪与方法间取得一种有机的平衡 。处理小孩间的纷争也是如此 , 只有在关注并接纳你自己的心情后 , 才能开展出最适合你的方法 。
甚至你可能需要在和小孩互动的过程中 , 回顾你的心态 , 对某些事情特别在意 , 对某种情境特别无法忍受 , 艰难而痛苦地面对自己内心(那般坚固的)价值观与情绪互动模式 。
如实接纳自己你的这些努力 , 是那些持着威权心态(而不自知)的人所看不见的 , 他们想的总是要管教、改变他人的行为 , 他们难以觉察并表达自己的心情 , 他们不愿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 他们也碰触不了孩子的心 。他们的心态像是铁鎚 , 看到小孩的行为都像是钉子 , 总觉得不敲不行 。
当孩子间发生纷争时 , 要不要在现场处理?要不要跟对方道歉?没有非怎么不可的定论 , 所谓的共学现场 , 不是要你来接受某些准则 , 告诉你这个不行做、那个必须要做 , 然后你若不照做 , 就说你太紧绷 , 说你是不够好的家长 。
不 , 不是这样的 。
所谓的共学现场 , 如果不照料每个成员的心情 , 不尊重彼此的价值观 , 只提供方法而不管你的心情 , 那么 , 这不是共学 , 这是滋生威权者--奴化者的温床 。
方法 , 必须放在情境裡头来谈 , 必须把每个人的心情纳入后 , 接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可接受剂量」 , 然后长出每个人自己的方法 。
在共学团裡头 , 关于小孩间的纷争 , 我认为唯有先处理心情 , 才能好好的处理事情 。大人自己的心情 , 理所当然也是需要被照料且关注的呀!
如果你的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推了一把 , 你觉得心疼 , 你觉察到这份心疼 , 然后如实地表达著 , 对著另一个小孩说:我的小孩被你推了一把 , 我真的觉得好心疼喔 , 可是我也好想知道 , 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能这样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 难道不是提供给孩子一种最好的示范?
如果你的小孩三番两次抢其他小孩玩具 , 你觉得很困扰 , 你觉察到这份困扰 , 然后跟对方家长说:真的很抱歉 , 最近一直发生这类事情 , 我对我小孩有一些观察跟判断 , 不过我不是很确定 , 关于我小孩的这类行为 , 你愿意跟我说说你的心情跟观察吗?
能这样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困扰 , 难道不是处理小孩纷争最真切的起点?
如果你愿意如实面对跟表达自己的心情 , 也一直这么练习著 , 小孩都会看在眼裡的 。我相信 , 这是处理小孩纷争最好的方法 。
当然 , 这只是我的看法 , 当下次发生小孩间的纷争时 , 你还是必须要从你的可接受剂量出发 , 用出你自己觉得最适合当下的那个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