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智能基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产业互为放大器( 三 )


其次,说百遍不如干一遍,做项目是最锻炼人才的。所以华为推出“鲲鹏、昇腾众智计划”,通过任务包揭榜和项目合作的方式,给大学生实践的机会目前已有60+高校的160支团队加入到计划中来,以700+个人工智能模型和480+个AI算子为20+个行业的计算应用场景提供参考设计。
人才|智能基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产业互为放大器
文章插图
还有,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愿,但是缺少落地的机会。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为一个最佳的平台。今年大赛首次增设产业命题赛道,华为鲲鹏、昇腾AI、华为云、CT、OpenHarmony五大系列命题共32道入围。
大学生通过参赛,一方面了解产业的真实需求与趋势,另一方面也得到全面的锻炼,深度参与项目研究、策划、执行、管控等关键步骤,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产学之间脱节有几个原因,一是不了解产业真实需求,二是知识与实践无法结合,三是不会协作,包括团队内的分工协作、产业内的分工协作。以产业发展为背景的智能基座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注重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优才、众智计划和“互联网+”大赛等,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产业实践相结合。
全: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系统性是指两个维度:一是培养方式的系统性,比如从教学到应用、实践、创新的全链条完整,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也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产业价值的能力。二是知识的系统性,以计算产业来看,应该包括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到上层应用的全栈技术。
首先看培养方式。满足计算产业应用和产业发展需求,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计算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开展跨学科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加强研究性技能性人才培养和培训。
教育部与华为合作的智能基座,是以鲲鹏、昇腾、华为云等技术为依托对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重构。这个项目与以前校企合作最大的不同就是体系性、全面性。从最基本的教材、课程建设,到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及后期的实习、实践,教育每一个环节都深度参与,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其次是知识体系。计算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研究领域。我国因为产业起步晚,很多技术特别是根技术缺失。鲲鹏、昇腾计算生态提供了完整的计算技术链条,让我国技术人才能力上探到根技术,这也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动力。此外,还进一步扩展到包括5G、光网络、数据通信在内的通信产业覆盖更多的技术领域,这也让中国的计算教育更加体系化、全面化。
所以说,依托鲲鹏、昇腾、华为云智能基座,是对当前主流软硬件体系融会贯通的教学体系,为国内IT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要向下扎到根(底层),创业要向上捅破天(行业需求)”的基础。
【结束语】
9月25日,在华为全联接2021主题演讲中,教育部高教司范海林副司长对智能基座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智能基座实现了三个联接:“联接校企主体,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探索,联接教学要素,成为综合改革的重要探索,联接时空,成为教育新形态的重要探索。”
【 人才|智能基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产业互为放大器】在懂懂看来,智能基座之所以得到各方认可,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了产教的双向拉动:以鲲鹏、昇腾为基础的新计算产业重构计算教育体系,而在新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又成为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也可以说,智能基座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重构人才教育体系,让学校、产业、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多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