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设计者对话实录|全球首款群体脑机接口系统发布,最多可支持二十人实时脑电交流 | 基金委( 二 )


从技术角度来看,它涉及到脑机接口芯片,从大脑提取神经信号的芯片;还有一个是整套分析软件。
十几年前,软件研究做得比较多,清华做的就是软件。但从前一两年,特别是美国进行脑机接口出口管制之后,中国很多企业开始做芯片。这次大会上展出了两款脑机接口芯片,而且都是和国外的水平相当,性能完全一样,可以替代国外芯片。
除了芯片之外就是系统,国内的大概有几家:博瑞康、江苏集萃,分别是医疗和消费领域。
有了系统之后就需要市场应用,大概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医疗。怎么解决病人的问题,不能用鼠标键盘也不能说话的人群应该怎么应用。
我们原来的医用主要是存在障碍的人群,比如运动受限以及事故损伤、老龄化带来的各种运动障碍。我们的方式是外周控制,通过大脑直接控制一些外设,比如轮椅不需要自己手动遥控,直接通过大脑的指令发送,可以控制轮椅能够直接行动,同时也可以控制一些外骨骼进行行走,进而融入社会。
情感脑机接口方面,我们也是在尽量解码大脑的情绪。通过脑机接口的手段,我们可以在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播放相应的音乐,对病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调控,形成一个环路。目前我们更多的还是辅助运动控制方面做得比较多,未来的话应该是进一步在精神环节也有相应的应用。
我们临床应用的时候也会发现,实际上很多病人的行动和语言表达都会受限,需要清楚这个人的认知状态是不是受影响。但是原先的测量方式对很多病人来说很难适用,比如很多量表都是通过看人的反应,单位时间内能够写对多少字,根据正确率作判断。
因为传统的很多量表都是基于健康人群,通过大量样本得到数据,运动障碍的人群手颤抖到根本无法书写,所以我们通过脑部绕过外周神经直接进行评估。目前临床上可以用脑机接口手段评估病人的认知状态,认知状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然后做状态的调节。
第二块是教育。小孩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和认知功能有缺陷的话,可以用脑机接口弥补。根据小孩上课的注意力做一个反馈,或者从家属的反馈中知道孩子是因为不听讲没学会,还是因为不理解没学会。这是两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理解没学会就是逻辑的问题,如果是不听讲没学会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三块跟工业相关,就是工业4.0等等,实际上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安全。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自动驾驶,你的车可以有自动驾驶,也可以人来驾驶,什么时候人驾驶、什么时候自动驾驶,出现一个协调的问题。
如果有了脑机接口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出来,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困倦、喝酒等等,车辆检测不适合人驾驶,那么就车辆自动驾驶,或者自动停在路边也可以防止出事。比如打电话的时候,车辆发现不能继续驾驶就可以停下来;人突然心脏不好了,车辆也可以自动切换。
当然,教育和工业还不是刚需,真正的刚需是医疗。
Q:目前脑机接口研究的方向是什么?都有哪些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高小榕:脑机接口研究的途径包括几种:一种是有创,就是要把电极搁到大脑里,还有一种是无创,就是把电极放在头皮上。
有创的方法信息更大,但人不一定能够接收,好好地往大脑里插一根电极,人很难接受。那么就用无创的办法,头皮上植入电极。就像把麦克风放到屋内和屋外的差距,搁到屋外,信号就弱得多,在屋外能够听到里面大声说话,或者有人大笑,但在屋内能够知道在笑什么。
马斯克的研究都是有创的方法,把电极放入脑神经其实是很难的,因为脑组织是人类最软的组织,除了体液就是脑组织。我们监测的硅这些东西反而是最硬的,一个最软的东西和一个最硬的东西放在一起,工作环境一定会有问题。而且人还要活动,跳一下蹦一下,心脏血液会有波动,所以软的和硬的损失有多大?难度还是很大的,这是物理上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