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付费自习室,是一门有想象力的蠢生意( 二 )


有来有回,堪称父慈子孝。
学习这件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是痛苦的。
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我们自己本身不可能愿意去自习室——尤其是还要花钱。
花自己的钱去自习室学习,那叫双倍的痛苦。
逃避任何直接的痛苦,是人类的本能。
我将贡献自习室市场的主力军,分为三个类别的群体:准备高考的高中生,即将考研/考公的大学生,以及其余需要面对考试的社会人员。
这三者的区别:

  • 高中生往往是家长额外掏钱。
  • 大学生更多是从家长给的固定生活费里拿出一部分。
  • 社会人员则往往花的是自己赚的钱。
这里面只有高中生去自习室,才是真正意义上别人对他们的痛苦买单,起码他们不会感受到花钱的第二重痛苦。
尤其是大学生有图书馆,社会人有出租屋,一个降噪耳机就够了。
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样的自习室,更能让家长愿意掏钱买单呢?
那些能更好地向家长证明孩子在这里很努力的自习室。
巧了,这和很多人去自习室的逻辑不谋而合。
只不过这回,需要自习室的运营主体,得把主动出示努力凭证,作为一个核心的竞争优势。
或许是群里定时由负责人拍照,或许是一个可以随时连接监视的摄像头,或许是每个家长拿钱时负责人说一句这么多学生你家孩子最努力啦……
总而言之,谁出示的努力凭证更能打动家长,谁才最有可能在同行中活下来。
无人自习室那一套,在高中基本玩不通。
因为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都缺乏基本的信心,你连个监督的稻草人都没有,我怎么敢相信你嘛?
而由于这又不是培训机构,家长对自习班的预期往往并不高,没指望去个自习室后孩子的考试成绩就突飞猛进,人家想要的也只是一个努力的凭证。
换而言之,纵使成绩没有提高,家长也没法有什么怨怼差评。
有点像没有老师辅导的托管班。
所以像补习班一样,家长拿钱支付痛苦的中学生,或许才是自习室这个行业最为光明的一条出路。
别觉得我在开玩笑,在我读书的时候,我们当地就有很多这种自习室,一般是改造的民房,里面有人专门盯着孩子学习写作业。
人家是赚钱的,因为用的是民房,赚的是二房东那份钱,而不是给商业地产交租。
是不是听起来很像托管班?
没错,就是这么回事儿。
赚钱的自习室,就是学生托管班。
学生也痛苦,但由于钱是家长出,满足的也是家长的需求,所以受苦者和掏钱者完成了分离,所以生意靠谱。
而对于大学生以及社会考试人员,他们能感受到花钱是会给他们带来痛苦的。
此时的自习室,是一种伪需求。
你经历了之后会发现原来自己完全不需要浪费这笔钱。
在自习室能有效学习的人,一定得有自律。
而真正有自律的人,不论在哪里都能较高效率地学习,没必要花这份钱。
倘若一定要花钱,为什么不能做一个正向反馈的活动呢?
一样的价钱,或许都能支付你去咖啡厅坐一下午,一样的WiFi,更好的空调,还多一杯咖啡,它不香吗?
自习室这个气氛组,不仅自我折磨,而且虚假,更重要的是还得花钱。
自习室的商业逻辑过于简单,简单到概括起来只需要几句话。
假如一个常规的自习室赚钱了,由于复制的成本过低,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涌过来当同行。
可要是真有点不同寻常的创意和过人之处,为什么要做客单价和客流量都很有限的自习室啊?
我两年前倒是见过一个托管自习室,面向的是放学没吃饭的高中生,由于经营者学过厨,做的晚饭特别好吃,以至于愿意在他那自习的人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