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便利店大变局:复杂样态下的"中国价值"( 二 )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在日本,平均一家便利店覆盖0.2万人即可盈利,而国内即便在武汉这样的“年轻化城市”,也需要覆盖上万人。显然,中国消费者对于便利店的“依赖”要远远小于日本。
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中日两国的市场都呈现年轻化、个性化、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但社区团购、移动支付、外卖的兴起,已经让便利店失去了攻占居民区的最佳时机。想要获得日本市场那样的成功,便利店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区别于“家庭食堂”的全新“定位”。
这一定位不是别的,正是田矢信二口中为孤独城市所准备的“第三空间”。
作为这一模式的开创者和定义者,星巴克视角下的“第三空间”,原本应当是一个独立于家和办公室之外的休憩角落。然而,伴随着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在第三空间办公、商务、面试。所谓的第三空间,俨然已经成为了第二办公室。
对于这一现状,诸如奈雪之类的茶饮店曾试图做出改变。然而,无论奶茶店被装修成如何阳光灿烂,一个不变的事实是,这些门店的营业时间都无法覆盖晚八点以后的城市。
相比之下,便利店的营业时间往往可以覆盖到晚间至凌晨的时间段。加之温暖整洁的店内环境,和主打鲜食的产品链条,因而具备成为深夜都市“第三空间”的条件。
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本地生活服务业飞速崛起的当下,便利店这一业态,才具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接口功能很好的业态关于便利店,过去数年里掀起的风口不可谓不多。
一切在消费领域引发波澜的热点:电商、无人零售、社区团购……似乎都可以与这一业态发生关联。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便利店本身是一个接口功能很好的业态,就像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兼容多种“插件”。
然而,尽管这一业态具备链接多方的可能,但在具体实践中,各项业务同便利店之间的“调性”却并不完全等同。
个中的尺度,就在于便利店“城市空间”的定位和消费场景。只有真正理解这些,我们才能够逐一区分上述“插件”的匹配程度。
正常的便利店,消费场景是什么?是环境干净整洁、快进快出、人流不密集、产品摆放有序,带一点“小清新”的环境。归根结底,便利店所面向的,还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全家的 80、90后会员占比高达88.4%;7-Eleven里,20岁至40岁消费者在便利店消费人群中的占比同样高达88%。并且,上述便利店的主流客群,都是公司职员。
文章插图
【 中国消费者|便利店大变局:复杂样态下的"中国价值"】这也从基因层面注定了,便利店和大众层面上的“卖菜”业务难以走到一起。
无论是超市的蔬菜货架,还是菜市场中的摊位,伴随着“卖菜”这门生意的,一直是挑挑拣拣的人流和挥之不去的价格比较。相较于今日便利店所要营造的氛围,这两点无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此前,包括7-Eleven、罗森、易捷等多家入局卖菜的便利店纷纷折戟。
然而,从另一方面而言,生鲜业务对于便利店来说,虽然食之无味,但弃之又过于可惜。依托优异的供应链配送能力和区域密度,便利店入局生鲜,天然就具备更多的优势。
未来,即便真的要依托供应链优势入局这一赛道,便利店所主打的,也更应该是针对年轻人“一餐食”分量的生鲜,是“第三空间”里为生活提供便捷的品质生鲜,而不是以价格和数量取胜的传统菜店。
根植本土的“便利蜂”,把服务民生当做时下发展最重要的关键词。
- 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冲刺5000亿产值
- 三星|试图挽回中国市场,国际大厂不断调价,从高端机皇跌到传统旗舰价
- 蓝思科技|苹果与34家中国供应商断绝合作,央视呼吁:尽快摆脱对苹果依赖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短信|关于5G消息,中国移动取得新进展,微信该做准备了
- 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移动:10086 App将于1月30日起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瞧不起中国芯?芯片女神出手,30岁斩获国际大奖,让美国哑口无言
- 智能手机|全球第17位!App Annie报告:2021年中国人均每天用手机3.3小时
- 本周华为小米相继报出的新闻,让我看到中国科技公司未来发展希望
- 中国电信|在Dolby Week,我见识了真正的杜比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