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便利店大变局:复杂样态下的"中国价值"( 三 )


比如打造了“双15”(15分钟、15元)模式,构建食品安全矩阵,并通过自有供应链、严格的流程管控等,将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中。疫情期间,便利蜂在充足保障口罩、热餐、水饮等民生基本品供应的同时,成为消费者的“安全岛”。
在此基础上,便利蜂的软、硬件科技等,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工具载体,也体现了便利蜂的科技基因。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沿用至盲盒、彩妆、药品、彩票等业务版块。
如何判断这些业务同便利店的契合程度,答案仍然要从“第三空间”理念中去寻找。
“体验”与“坪效”是核心维度尽管在当下中国,短期内已然出现了不少颇具成长性的“明星便利店”。但从长期视角来看,能够真正成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中国式便利店仍然寥寥。
相较于日本社会为便利店所赋予的价值,中国式便利店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C端的“体验”与B端的“坪效”或许是绕不开的两大维度。
首先,体验是便利店立足的根本。
体验经济时代,商业价值已然聚焦于“意义与关系”。《2021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59%的消费者认为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购买一种服务和体验。对于中国便利店而言,构建更多元与更优质的消费场景,是小便利店融入大城市的第一道必答题。
破题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店铺陈设、商品品类以及会员增值服务等。其中,便利店的选品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直接因素。
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认为,无论经济如何不景气,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不会只停留在“价格便宜”上——被赋予新价值的产品、口味更好的体验,更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于降级与升级并存的中国消费市场而言,打造个性化的性价比产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选品逻辑。
比如,罗森的“十元高级下午茶”,或是安徽本土便利店邻几的“一日五餐”,都是在高性价比视角下,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中国消费者|便利店大变局:复杂样态下的"中国价值"
文章插图

除了体验,另一个关键词是“坪效”。对于高毛利且高成本的便利店行业而言,坪效是盈利的核心。
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便利店平均坪效为63元/平方米/天,这一数据与国外便利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由于便利店空间有限,只有兼具高毛利与高周转率的畅销品才能增加坪效,压低库存量。
目前而言,毛利率在50%的自有品牌产品成为了增加坪效的主要途径之一。纵观目前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建设,存在两种差异化的定位策略:一是高质低价,二是分层定位。在分层定位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创造了跨越烘焙、咖啡以及便当三大领域的见福便利店。
当然,自有品牌的建设不止是局限于产品,更多的是产品背后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深度参与,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打造供应链体系,也是提升坪效的另一关键因素。
便利店,正在将中国的城市街头孕育成另一种特色的商业形态。
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城市的多样性造就了中国便利店的复杂样态。但作为城市价值的构成部分,正是在丰富的便利店中,抽象的城市得到了更为真实的展现。
换言之,人们在便利店找寻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在偌大的城市中找寻自己。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