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全诗是什么?


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全诗是什么?

文章插图
“儿行千里母担忧”并非诗里面的诗句,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
白话文释义: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 。形容母爱真挚深厚;作宾语、定语;用于母子关系,常与“母行千里儿不愁”连用 。
扩展资料:
【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全诗是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下一句是“母行千里儿不愁” 。
解释: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 。形容母爱真挚深厚 。多用于写事作文中 。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是基本的人伦道理,但残酷的现实又能让多少人满足这一本应遵守的规范 。走在离家的路上,步履沉重 。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 。登上高台,远眺长歌,思乡之情如凉秋之雨,缠绵不绝 。
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想象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 。时隔千载,捧来读之,仍不禁令人望白云而起思亲、思乡之念 。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一句俗语,引申于《游子吟》,原文如下:
作者:唐代诗人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
“儿行千里母担忧”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
"原文: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
意思: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 。
形容母爱真挚深厚 。
《破阵子·鹊华秋色》
分手已经三年,
寂寞又是一秋.
大雁飞过庭前柳,
儿行千里母担忧,
泪水洒九州.
九州景色依旧,
只是归思难收.
人间总有离别苦,
今宵又是月如钩,
此恨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