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是那首诗里的?


“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是那首诗里的?

文章插图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 自难忘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 正梳妆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 , 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 时年苏轼四十岁 , 刚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久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 , 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 , 二人恩爱和睦 , 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 , 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 , 先葬于汴京西郊 , 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 , 外任多年 , 悒郁不得志 , 夜中梦见亡妻 , 凄楚哀惋 , 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全词感情深挚 , 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
词的上阕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 显示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种沉甸甸的哀情 , 为全词定下了主调 , 凄哀至极 , 也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 , 在短促的人生中 , 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 , 岁月的流逝 , 生活的变迁 , 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 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 , 而且思念之情 , 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怀想至切 , 却生死相隔 , 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 , 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 , 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 , 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 , 一样情思 , 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 , 虽系虚空悬想 , 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 , 死后刻骨相思之切 , 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不思量” , 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 , 仔细领会 , 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 , 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 , 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 , 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 , 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自难忘” 。这一叙述的跌宕 ,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 , 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 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 是指王弗死后 , 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 , 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 , 不止千里之隔 。死者在千里之外 , 没有诗人相伴身边 , 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 , 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如果说“十年生死”是时间的隔绝 , 那么“千里孤坟”则是空间的阻断 。时空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 ,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三句中的“纵使”表让步 , 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 , 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 , 这比之不能相逢 , 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 , 鬓如霜” , 寥寥数字 , 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 , 风尘满面 , 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 , 通过妻子的角度带有情感色彩的表现了出来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 , 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寥寥六个字 , 蕴涵了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 。作此词时 , 苏轼年仅四十 , 说“鬓如霜”不无夸张 , 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
俗话说“日有所思 , 夜有所梦” , 梦妻是思妻的必然 , 也正合题旨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 , 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 境换而意相连 。作为过渡句“夜来幽梦忽还乡” , 笔墨轻巧地一转 , 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 , 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 夫妻相逢在梦中 , 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 , 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 , 想望殷切而不可得 , 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 , 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 , 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入梦是轻快的 , 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 , 隐含着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 , 正梳妆” 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 。凸现妻子临窗而坐 , 对镜梳妆的场境 , 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 , 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蓦然相逢 ,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 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 。前者说情思萦绕 , 怅惘空虚 , 后者说纵使相逢 , 苦不堪言 。此时无言胜过有言 , 四目相视 , 两心相印 , 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 , 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料得”是“料想”、“猜想” , 推测之词 , 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年年” , 是年复一年 , 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 , 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 , 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 , 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 , 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 , 词的重量顿时倍增 。“明月夜 , 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遥隔千里 , 松冈之下 , 亡人长眠地底 , 冷月清光洒满大地 , 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 , 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 , “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 。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 , 首尾相接 , 全诗浑然融为一体 , 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
纵观全词 , 诗人将现实和梦境 , 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 , 上阕写现实 , 下阕写梦境;“千里”二句从生者的角度写 , “纵使”三句从死者的角度写;而“料得”三句 , 更是将生者和死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 , 这样便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而又情真意切的境界 。这首词在章法上紧扣记梦 , 以悼亡之情为主线 , 按照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梦中的悲喜和梦后的喟叹顺序层层写来 , 情节 , 有起有伏;用笔 , 有进有退 , 感情 , 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 虚实结合 , 结构严谨 。词句略无粉饰 , 不假斧凿 , 不事藻饰 , 不用一个典故 , 就是这样一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 , 九百多年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 使多少人泫然涕下!究其原因 , 就是此词以深挚的真情取胜 。一个“情”字就是此词的诗魂 。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 , 在苏轼是第一首 , 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在词的内容开拓上 , 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 , 这首词有它的独特意义 。五代及北宋描写女性的词篇 , 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 , 词多半为应歌而作 , 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 , 因此多数境界狭窄 , 词语尘下 。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 , 不完全为应歌而作 , 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 。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 , 通过细致的描写 , 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 , 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 , 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
你想问的应该是这句吧 。千里孤坟 , 无处处话凄凉 。这是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全词是这样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 , 正梳妆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 。
意思是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 , 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抒发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千里 , 体现了覆盖范围之光 , 影响之深 。孤坟 , 表现了相爱的两个人阴阳相隔的孤寂 。无处话凄凉 , 表现了苏轼自己一个人 , 没有知己的落寞 。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 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 , 字字血泪 。
原文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 , 正梳妆 。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 。
译文如下: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 , 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 , 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
【“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是那首诗里的?】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 , 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 , 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 , 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 , 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
扩展资料:苏东坡十九岁时 , 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 , 且侍亲甚孝 , 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 , 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 , 其心中的沉痛 , 精神上的痛苦 , 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 , 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 , 卒于京师 。
六月甲午 , 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 , 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 , 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 , 东坡来到密州 , 这一年正月二十日 , 他梦见爱妻王氏 , 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 , 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