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日园林文献


浅析中日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日园林文献

文章插图
日本园林与禅的种种联系?
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水稻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特有的干栏建筑也被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的原始形式之一 。日本的神社建筑源自干膈建筑 。就佛教建筑而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 。因此,佛教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文化纽带 。日本建筑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对称布局 。比如鸟和奈良时代建造的鸟寺和四大天竺,就和中国早期的寺庙建筑很像 。门、塔、厅等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由回廊连接,对称 。但中国传统布局被日本文化吸收消化后,严格的轴对称布局逐渐消失,到公元13世纪,大部分寺院采用不对称布局 。飞鸟时期的法隆寺,建造之初就复制了中国的对称布局 。但是在不断的改造重建过程中,原来的对称布局逐渐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变成了依山而建的不对称布局 。这种不对称布局不仅用于寺庙建筑的规划,也被日本皇家建筑所采用 。许多建筑,如古代书院、中国书院、裕兴堂、约伯楼等 。主要集中在西区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地形融为一体,人工痕迹融入自然地形 。这与起源于中国的建筑习惯大相径庭 。中国的宫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宫殿建筑出现不对称布局是不可想象的 。而源于中国的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性和实用性 。有学者认为,桂梨宫的布局更像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或颐和园 。但在中国的这些皇家园林中,它们的主体建筑仍然是严格的轴对称,但园林的布局相对自由,建筑的色彩艳丽丰富,显示出皇家的气派和威严 。日本山地丘陵众多,这种以山地为基础的不对称布局适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与日本人的精神信仰有直接关系 。日本建筑除了布局不对称,还崇尚自然,追求简约纯粹的建筑风格 。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净,主要是木材、茅草等天然材料 。木结构,茅草屋顶,没有上翘的屋檐,室内没有天花板,自然简约,没有人为的装饰和人工的技巧,排除一切违背功能和纯粹原则的装饰 。桂离宫的竹编玉兴门、茅草屋顶、素格门窗,摒弃了人工装饰、色彩和多余的东西 。还有起源于中国的鸟居——号牌楼 。相比国内繁琐华丽的牌楼,简化到只有两根柱子,柱子上有横梁,省去了所有的装饰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日本建筑所追求的纯粹、朴素、简单、和谐的自然品格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岳十寺的建筑风格推崇备至,并在日本大规模模仿 。一时间,宋代的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 。室町时代,五岳十寺寺兴起 。在日本,成千上万的寺庙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模仿了宋代的风格,被称为“禅宗式” 。日本的禅宗文化与建筑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程度在世界其他国家也不多见 。这不仅是出于对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推崇,也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 。日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日本是一个远离大陆的多山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 。即使是最美丽的东西也会
他们知道,再美好的东西,也只存在一瞬间,也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花期只有七天,时间短,容易凋零 。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让人心碎的凄美 。悲伤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短暂的生命和世界的无常联系在一起 。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让日本人感到生活的压抑和自我的渺小 。台风、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也让日本人更加崇拜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具有不可征服的特性 。这种无常感和孤独感渗透到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让人产生一种解放和超越的欲望 。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遇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强烈的自然本位思想 。禅宗也追求自然,以自然为教化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重要原因 。禅宗与神道的融合与嫁接,使“日本美学趋向于禅宗的空灵与平淡”(见叶《日本文明》) 。“空虚”的日语意思是幽闭恐惧症、孤独和贫穷 。这种在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性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诗歌领域的“余情”,绘画领域的“留白”,园林艺术领域的“空”,茶道领域的“无” 。风景日本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的影响 。进入宋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中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 。回国后,在禅寺庭院里模仿杭州、苏州的名园,陶冶性情,体验“万物像我”的禅意环境 。石在《梦中的问答》中写道:“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修道者 。”从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就有了文化阶层——帝国贵族和禅僧 。他们爱建庭院,认为景观庭院有利于禅修 。吟诵禅诗,在简单空灵通透的庭院里欣赏风景 。禅僧大多擅长景观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干景”造景艺术,造园艺术的“干景”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庭院格局,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泛传播后,从禅定精神中构思出来的,受禅宗“空”思想的启发,表现出“空”“无”的境界 。山川主要由石头、白沙、青苔构成 。以沙代水,以石代山,用柔软的白沙和不同形状大小的石头来突出自然和生活的主体 。《造园记》规定“石头和白沙放在没有水池和水的地方,造成山河干涸,和
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 。”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 。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 。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 。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 。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 。从这一点上来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 。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茶庭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 。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 。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 。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 特别强调禅茶一如 。茶叶虽然在汉末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 。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教义,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 。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 。园内石景很少 。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 。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 。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 。一般在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 。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 。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 。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 。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 。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 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 。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 。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 。它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不如说是美学的境界 。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 。这种禅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它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本土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1].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2].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3].彭修银.《空寂: 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4].刘 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李猛志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研究生樱花到底起源哪里?樱花起源于中国 。野生的樱在数百万年前诞生于喜马拉雅,但现代栽培的观赏樱花,则是多年前的日本人在日本选育出来的 。樱花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长,主要在日本国生长 。花每枝3到5朵,成伞状花序,花瓣先端缺刻,花色多为白色、粉红色 。花常于3月与叶同放或叶后开花,随季节变化,樱花花色幽香艳丽,常用于园林观赏 。樱花可分单瓣和复瓣两类,单瓣类能开花结果,复瓣类多半不结果 。据有关专家考证,秦汉时期,樱花栽培就已应用于宫苑之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已普遍栽种在私家庭院中,唐朝白居易有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 。”说的就是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 。从有关文献资料中可知,我国古时已确有种花樱、垂枝樱、山樱、重瓣白樱花等多种樱花 。在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 。扩展资料樱花赏花佳地:1、太子湾公园杭州最老牌的赏花胜地 。三四月份,正是赏樱花的最佳时节 。西湖边太子湾公园是人们必去的赏花佳处 。这里的樱花,大多是1988年时种的树苗,差不多有1200棵 。绽放的樱花都属于华中樱 。太子湾公园共有樱花500株左右,绝大多数是日本樱花,日本早樱、日本晚樱都有 。华中樱仅有17株,都是3年前从井冈山引进的 。2、孤山杭州孤山的樱花种在两个地方,一处是后孤山清雪庐,有20棵 。另一处是在平湖秋月,西湖美术馆的正对面,也就是传说中的“樱花王”了 。孤山北面的西泠印社入口和清雪庐周围,几十株日本早樱悄然盛开,雪白的花朵一簇簇投印在苍翠山麓与柳绿间,遥望恍惚白云在山间飘荡,微风拂过,纷纷扬扬的花瓣似晶莹的雪片,洒落于寻春人的发际与肩膀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樱花起源于中国 人们在秦汉时就开始赏樱了
浅析中日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日园林文献

文章插图
扬州的人文历史一、扬州的文化遗产:1、海上丝绸之路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 。2、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二、扬州婚俗:订婚: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 。订婚又叫“定婚” 。有大定、小定之分 。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 。大定就是正式定婚 。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结婚选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 。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 。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 。铺盖中的马桶、脚盆由新郎弟弟挑 。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 。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 。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 。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 。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着送亲 。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慎老轿后,要坐下吃三道茶 。三、地方方言: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 。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 。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杨州的人口和民弯袭族组成: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 。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宋崇宁年间又降至10万人,到宋大观年间仅剩6.3万人 。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扬州路领8县,人口达98万人 。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 。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57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扬州府领10县,人口达74万人 。明末清初的战乱,例如“扬州十日”,又使扬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 。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万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后来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城市,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今南京)、扬州宽闹升、苏州、杭州、广州 。据《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常住人口45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05%,比2016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459.98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16851人 。全市登记出生人口4.54万人,出生率9.87‰;死亡人口5.28万人,死亡率11.4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区户籍总人口为233.00万人,增长0.23% 。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 。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山东农业大学的学术研究截至2014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有1个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林业局山东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1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农业部农药环境毒性研究中心、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国家部委级科研机构机构名称主管部门依托学院负责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生科院、农学院、园艺学院等董树亭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发改委农学院、资环学院温孚江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农学院、机电学院兄敬银 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园艺学院束怀瑞院士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农学院、资环学院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农业部农学院王洪刚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稿腊新中心农业部农学院董树亭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农学院董树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学院于振文院士园艺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园艺学院王秀峰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学院于振文院士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华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动科学院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林业局林学院刘霞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名称依托单位理事长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林业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省畜牧局、农机局,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浪潮集团、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全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 省级重点实验室机构名称主管部门依托学院负责人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空间数据采集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农学院于振文院士,博导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园艺学院束怀瑞院士,博导山东省畜禽疫病防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动科学院崔治中教授,博导山东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资环学院朱鲁生教授,博导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农学院李增嘉教授,博导山东省粮食加工技术羡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食品学院董海洲教授,博导山东省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信息学院梁勇教授,博导山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植保学院孙绪艮教授,博导山东省食品安全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化学学院周杰教授,博导山东省城乡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林学院赵兰勇教授,博导山东省村镇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水土学院徐学东教授,博导山东省中日设施园艺合作研究中心科技厅园艺学院王秀峰教授,博导山东省中德动物疫源性人兽共患病合作研究中心科技厅动科学院柴同杰教授,博导山东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科技厅植保学院李多川教授,博导山东省动物生物工程与疾病控制重点实验室科技厅动科学院谭景和教授,博导山东省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科技厅林学院张光灿教授,博导山东省园艺机械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科技厅机电学院李法德教授,博导山东省农药毒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厅植保学院王开运教授,博导山东省植物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厅农学院于元杰教授,博导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教育厅农学院于振文院士,博导山东省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教育厅园艺学院杨洪强教授,博导山东省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育厅农学院王洪刚教授,博导山东省植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教育厅生科学院张宪省教授,博导山东省动物生殖与育种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厅动科学院谭景和教授,博导山东省土壤资源重点实验室教育厅资环学院张民教授,博导山东省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教育厅农学院王振林教授,博导山东省农村经济管理研究基地教育厅经管学院胡继连教授,博导山东省三农问题软科学研究基地科技厅经管学院胡继连教授,博导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MIE技术中心思达机械电子研究所等研究中心烟草农业装备研究中心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图书馆藏截至2014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233万册,期刊1600余种,电子图书257.6万种,电子期刊2.8万种,数字资源量77190GB 。建立以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覆盖其他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山东畜牧兽医》等学术期刊,设有山东农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其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为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文N/T类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国内外公开发行,农业综合性学术刊物 。被国内外多家检索机构及文摘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如:《C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SCI》、《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等 。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德国农业图书馆等20多个国外农业文献或研究机构均征订或收藏本刊 。1992年,该刊被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1992、1995年两次获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1997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1999年被评为泰安市十佳期刊;并于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8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家之一;1999年加入“中国期刊网”,同年加入“万方数据化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 。
浅析中日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日园林文献

文章插图
有关枯山水的著作有哪些?参考文献:[1].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2].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3].彭修银.《空寂: 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4].刘 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5].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浅析中日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日园林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