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匿名社交应用ngl,是昙花一现还是昙花一现?( 二 )


依笔者直观感受 , 这些问题似乎更加偏向年轻用户、尤其是学生用户 , 循着这些问题 , 笔者就已经被拉回了使用QQ悄悄话的年少时光 。
6月15日|匿名社交应用ngl,是昙花一现还是昙花一现?
文章图片
被提问者可以在NGL的Inbox页面 , 查看自己收到的问题 , 但无法得知是谁向自己提出的该问题 。 而要想回复对方的评论则又必须点击“Reply”再次跳转到Instagram上重复以上动作 。
所以实际上NGL是希望能够让用户实现“用户在NGL上发布提问诱导到Instagram——提问者在Instagram上提问被传送回NGL——用户在NGL上查看问题并回复问题到Instagram”的循环 。
一方面是希望提升用户的打开频率以及发帖次数 , 另一方面的发帖、回复也会营造出一种产品火爆的感觉 , 有利于产品营销 。
不过在笔者和同事的测评体验过程中 , 发现NGL的设计似乎并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 因为提问者在被提问者回答自己的问题时并不会收到定向推送 , 同样需要打开对方的快拍才可以查看答案 , 这就会导致用户很有可能会错过答案 。
除此之外 , NGL的更大问题似乎出在了“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上 , 当氪金玩家 , 遇上匿名社交App , 即可解锁“半实名”问答模式 。 尽管9.99美元每周的成本算不上太低、NGL也再三承诺不会绝不会告诉用户是哪个具体的人 , 但也确实足以瓦解 , 一名普通用户希望借NGL试探心动对象的信心 。
NGL官方表示 , 仅会给会员用户发放一些诸如“地点”、“性别”、“手机客户端”等通用提示 , 当用户的提问链接发放范围比较大时 , 用户无法通过提示猜出谁提问了哪个问题 。 NGL似乎想通过将传统提问者与被提问者之间的城墙更换为更具想象力的纱帘 , 来保持匿名社交调性与商业模式的平衡 。
诚然 , 变现问题 , 困扰着每一届的匿名社交App , “不赚钱”是围绕在每一款匿名社交头上的阴云 , 但以笔者愚见 , 付费开通“透视镜”是最不明智、也最不可取的方法 , 用短期收益损害长期信心 , 无异于饮鸩止渴 。 而NGL选择开通“半透视镜”的方法或许短期内可以起到效果 , 但不论是用户可以通过提示简单地猜出对方信息、还是无法通过提示锁定用户 , 都会导致NGL的订阅计划被用户所抛弃 。
但也不难理解 , 作为一个来自加州的小团队 , 能够给团队成员发出这个月的工资 , 可能要比一年内实现MAU百万更加诱人 , 况且匿名社交商业模式的探索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 , 就算有合适的方法也大概率会是一个耗时、耗力、耗钱的大工程 。
但不管怎么说 , NGL此次登顶又给匿名社交的开发者以及依托大社交媒体流量池做增长的从业者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 。
那么NGL到底是如何增长起来的呢?
争议也是关注 , NGL乘风而上
NGL , 并非凭空出现 。
当选题会上 , 笔者和同事说匿名社交应用NGL登顶美国iOS免费总榜时 , 同事的第一反应是“投了多少钱?” , 这几乎是看榜单久了的反射弧式思考 。
可当笔者尝试用AppGrowingGlobal、AdLibrary、广大大等可以监测广告投放情况的平台时 , 并未找到NGL的投放记录 。 于是笔者开始从NGL产品以及社交媒体运营上寻找答案 。
找到的第一个原因是NGL为了获取流量 , “不惜进行从头到脚的Ins化武装” , 这也是过去Snapchat系匿名交友产品们常用的增长3件套 。
一是 , 前面提到的icon和应用色调改为粉橘色 , 几乎所有的IG快照保存App也是如此 。 事实上 , 在产品上线之初的ask.fun时期 , 产品的主色调是蓝白色 , 从外观上找不到太多和Instagram的关联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