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

“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这一新概念后 , 各界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互联网+”的潜在含义 , 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 。 在这个公式里 , 只有一个因素是明确的 , 那就是互联网 , 后面的加什么 , 可以自由联想 。
为什么要“+” , 就是让现存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运行更有效率 , 更有魅力 , 减少浪费 , 减少重复劳动 , 减少没有意义的劳动 , 通过互联网和市场的力量 , 让国民经济运行得效率和效益更高 。 因此 , 互联网不再仅是一个工具 , 互联网也不是仅在销售一个环节起作用 , 也不再是商务流通一个部门的事情 , 每一个行业的主管部门 , 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 , 都要思考我这个行业 , 除了销售之外的其他研发、设计、生产、售后等多个环节 , 是否可以用到互联网 , 让我的效率更高 , 我的质量更高 , 我的服务更好 , 我的客户满意度更高 。
“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
文章图片
明白了为什么“+” , “+”什么就比较好理解了 。 俗话说“缺什么 , 补什么” , 一种补是“内补” , 一种补是“外补” , 内补是自己认为缺什么 , 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补 , “外补”就是练好自己的内功 , 用别人的力量补齐 。 从“互联网+”的本身主体含义 , 更多要依靠外部的力量 。
真正需要补的东西是什么?补的是“互联网思维”、方法论、技术、系统和工具 , 是要思考每个行业、每个政府主管部门 , 互联网化之后的未来场景是什么 , 若要达这个远景目标哪些是自己能做的 , 哪些是可以依靠外部力量来做的 。
“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
文章图片
过去的互联网行业就是平地起高楼 , 从线上颠覆线下 , 从过去的经历看是正确的 , 互联网颠覆了新闻、资讯、信息的制造和传播 , 也颠覆了娱乐行业 , 但这些都是“轻”的行业 , 国民经济中“重”的行业 , 不是用来颠覆的 。
未来 , 整个社会将被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 , 互联网成为社会这个有机体的大脑与神经中枢 , 其他方面反而变成它的肌体与末梢 。 一切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经历一个从碎片化到重构的过程 , 这大概就是“互联网+”的全部内涵 。
“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
文章图片
“互联网+”是个未完成的公式 , “+”后面的想象空间无比巨大 。 事实上 , “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 , 也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和手段 , 不是颠覆 , 而是将传统产业的优势充分凸显和发掘出来 。
“互联网+”既是加法 , 更是乘法 。 “互联网+”不仅是在现行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管理层面量的累积 , 更是一种科学地驾驭技术、利用技术基础上的提速、提质、提效 , 是对新事物的辩证趋利避害 , 是利用新技术的全方位创新 , “互联网+”必将为企业转型升级赢得新的窗口和机遇 。
“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 , 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 。 “互联网+” , 加什么?人们很容易想到科技、经济、社会和管理层面的方方面面 。 “互联网+”可加工业、加农业、加服务业 , 也可以用在任何想象得到的地方 。 其价值是以互联网为骨干 , 通过它来实现以往实现不了的 , 但是现在可以实现并带来更好效益的地方 。
“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的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