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华为汽车失火,小康股份难( 三 )


而对于两者不同的市场表现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 , “主要还是产品力的问题 , 华为的深度介入使问界M5在诸多方面较赛力斯SF5有明显提升 , 尤其是智能化方面 。 ”
问界M5成为黑马 , 小康股份的股价也再次起跑 , 市值重新回到千亿附近 。 不过华为在问界M5上的强势 , 也让市场上传出小康股份是否已经沦为华为汽车代工厂的质疑 。
下策中的上选
华为对于问界的深度参与 ,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小康股份在合作模式中话语权的降低 。
按照小康股份的说法 , 在双方合作中 , 其负责研发、制造、交付、服务以及创造全生命周期的用户体验;华为则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品控和渠道销售 。
但在产品以及品牌认知、体现上 , 华为可以说占据了主导地位 。
例如问界M5搭载了华为的HarmonyOS智能座舱 , 华为的工业设计团队也参与了该车型的部分软硬件设计;甚至在问界发布时 , 华为也很少提及小康股份或者赛力斯;另外在问界M5的主要销售门店中 , 销售人员使用的话术也大多围绕“华为”展开 。
《财经》杂志曾援引知情人士评价称 , “可以理解为问界M5完全就是华为做的 。 ”
对于问界这个品牌来说 , 华为的高度站台无疑是一种利好 。 因为华为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远高于小康股份 , 突出华为主导造车对于销量有着积极的提振作用 , M5销量远超SF5也证实了这一点 。
只是对于小康股份来说 , 华为的深度参与也意味着在两者的博弈当中 , 小康股份落入下风 。 不过除此之外 , 似乎也暂无更好的出路 。
首先 , 如果小康股份还像此前SF5那般 , 仅依靠华为的销售渠道以及一些基础技术 , 与其合作流于表面 , 那么在产品质量、品牌认知等多方面与行业第一梯队均有所差距 。



虽然现在小康股份有整车制造能力 , 但电动车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以及自动驾驶 , 小康股份在这两个方面与新势力以及比亚迪、长城等财大气粗的传统车企均无可比性 。
并且小康股份近些年的经营业绩也很难撑起在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的投入 。 数据显示 , 2018年至2021年 , 小康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2.40亿元、181.32亿元、143.02亿元、167.18亿元 , 对应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52亿元、-8.84亿元、-23.08亿元、-27.93亿元 。 连续四年亏损 , 亏损金额合计为61.37亿元 , 2022年一季度还在持续亏损 。
其次 , 小康股份脱胎于传统制造业 , 在品牌、用户运营思维上与新势力、互联网企业差异很大 。 如今在特斯拉、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大厂已经构建出销售壁垒以及品牌高地时 , 小康股份单打独斗稳住市场的难度不容小觑 。
更不容乐观的是 , 即便是在当下小康股份极力否认沦为代工的情况下 , 其利润可能也不出色 。
参照智能手机行业 , 在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当中 , 电池、电驱动系统、芯片等高级配件的供应商能够获得可观利润率 , 强势的品牌和渠道也能够有不错的溢价 , 而单纯代工厂、次要零部件的利润率将在整个产业链中位居末尾 。
问界M5虽然仍然采用小康的1.5T四缸增程器 。 但如果未来问界发布纯电车型 , 加入更高级别的华为自动驾驶 , 则小康在整条产业链中地位将会进一步边缘化 , 利润也将更低 。
而在问界M5的实际销售过程中 , 华为门店主要负责试驾和产品宣传介绍 , 后续用户下单提车需要去赛力斯门店的用户中心办理手续 。
据《财经周刊》报道 , 一位赛力斯4S店员表示 , 用户在体验店里下单后 , 虽然订单处理都是他们用户中心负责 , 但最后厂商的返利多半是给了体验店而不是赛力斯厂商销售这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