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铃薯药害常见类型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马铃薯药害常见类型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文章插图
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农户们往往会使用各种农药防治病虫害 。然而,使用时总是会出现药害问题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马铃薯药害的类型、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
常见药害类型:
1、急性型药害
发生快,症状明显,施药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就可出现症状,根部受害表现为根部短粗肥大、根毛稀少、根皮变黄或变厚、发脆、腐烂;种子受害表现为不能发芽或发芽缓慢,造成缺苗断垄,甚至绝收;植株受害表现为落花落果落蕾、果实畸形变小,出现斑点;作物叶片出现斑点、穿孔、焦灼、卷曲、畸形、枯萎、黄化、失绿或白化等,这种药害多是由于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造成 。
2、慢性型药害
施药后症状不立即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使作物生长受阻,食用时风味变差 。这种药害易和其他生理性病害相混淆,诊断时需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施药种类、数量、面积和植株对照的方法诊断 。
3、残留型药害
施药后当季作物不发生药害,而残留在土壤中的药剂对下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如玉米田使用莠去津除草剂后对下茬马铃薯、豆类等作物产生药害,多在下茬作物种子发芽阶段出现,轻者根尖、芽梢等部位变褐色或腐烂,影响正常生长;重者烂种烂芽,降低出苗率或完全不出苗 。这种药害较难诊断易和肥害混淆 。
具体表现:
斑点状
斑点型药害在植株上分布往往无规律,全田亦表现有轻有重,斑点大小和形状变化大;而生理性病害通常发生普遍,植株出现症状的部位较一致,真菌性病害有发病中心,斑点形状一致 。
黄化状
药害引起的黄化往往由黄叶发展成枯叶,阳光充足的天气多,黄化产生快;而缺素引起的黄化,阴雨天多,黄化产生慢,且黄化常与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有关,在全田黄苗表现一致,与病毒引起的黄化相比,后者黄叶常有碎绿状表现,且病株表现系统性病状,病株与健株混生 。
畸形状
药害造成的畸形发生具有普遍性,在植株上表现局部症状;而病毒病引起的畸形往往零星发病,常在叶片混有碎绿、明脉、皱叶等症状 。
枯萎状
药害引起的枯萎型无发病中心,且大多发生过程迟缓,先黄化后死株,根茎输导组织无褐变;而侵染性病害所引起的枯萎多是输导组织阻塞,在阳光充足、蒸发量大时先萎蔫,后失绿死株,茎基导管常有褐变 。
缓长状
药害引起的缓长往往伴有药斑或其他药害症状;生理性中毒发僵表现为根系生长差,缺素症发僵叶色发黄或暗绿等 。
药害是如何产生的?
1、温度和光照 光照强、温度高时,蒸发快、见光易分解,降低了效果;温度过低时,一些农药不易降解,从而产生药害,干热时不宜施药 。
2、不良天气 如吹风、下雨、露水等天气,药剂容易飘移或者药液会被冲刷稀释,影响药效 。
3、土壤情况 包括土壤肥力和酸碱度 。一些药剂属酸性,在盐碱地施药会中和,而且一些药剂在酸碱条件下降解速度也不同,从而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 。
4、使用方法不当 包括药剂含量、稀释倍数、施药时间、施药工具、长期使用产生抗性等都会影响药效,产生药害 。
预防及补救措施:
1、预防措施
农药和水的质量要好,施药质量要高
配药浓度要适当,药液要随配随用
选择合适时间和天气施药
注意马铃薯生育期和长势及施药次数
注意农药残效期和混用禁忌
初次使用先小面积试验再大面积喷药
2、补救措施
预测药害发生程度 如果药害发生较轻是为1级,仅仅叶片产生短时性、接触性药害斑,会很快恢复正常生长;如果药害产生较重是为2级,叶片出现褪绿、皱缩、畸形、生长呈现较明显抑制;如果药害很重达到3级,生长点死亡,生长持续严重抑制,导致一部分植株死亡,直接影响大幅度减产,需考虑补种、毁种 。
用清水或弱碱性水清洗 对药害发现早的,应立即喷洒大量的清水淋洗作物,尽量把植株表面的药物冲刷掉 。若地块有积水,应及时排除 。
追施速效性肥料 追施尿素或其他速效肥料,增加养分,加强作物的生长活力,保证作物恢复活力 。
发生病虫害应立即防治 。
喷施药剂、叶面肥恢复 喷施生长调节剂等,改善马铃薯生育条件,促进植株生长,增强其抗逆能力 。
【马铃薯药害常见类型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马铃薯药害常见类型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整理的一些知识 。
- 常见水产品有哪些 水产品研究课题
- 水稻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诊断及补救措施
- 常见的盆栽花卉有哪些 盆栽花卉的特点
- 马铃薯黑心是什么原因?该如何防治?
- 棉花和马铃薯怎么套种
- 马铃薯为何得枯萎病
- 识别防治马铃薯甲虫害
- 棉花常见三种病虫害的防治
- 马铃薯晚疫病用什么药,如何防治?
- 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