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也称为武装力量,指被授权使用致命武力及武器来保护其国家人民的利益的常规武装力量 。军队的任务一般会是保护国家及人民,以及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 。
文章插图
中国出现军队的时间比较早,自夏朝开始就已经出现军队,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四千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政治制度的改变,军队的编制也在不断地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的丰富 。
文章插图
现代军队的编制是比较统一的,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编制基本相同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古代,因为人力资源的宝贵,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 。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
文章插图
一、夏、商和西周时期
中国在夏、商和西周时期,已经确立并发展了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各朝的王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军事统帅 。贵族大臣平时管理民事,战时即为军队领导,统兵打仗 。王不仅拥有强大的王室和王族军队,而且还可以征调各个诸侯的军队 。
“什伍”之制是中国古代军队最初、最基本的编制 。
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很早就用来计算与编制士兵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 。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成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
文章插图
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 。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 。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 。乘战车的甲士是3名,至于配属的步兵究竟有多少,众说纷纭 。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 。但也有人认为20个徒役中只有5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15名也参加战斗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由“官”指挥;每10队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编“师”,由“师氏”指挥 。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史料记载西周王朝兵力最多时达14师 。
这一时期,步兵、骑兵尚未成为独立的兵种,战斗的主力是战车兵 。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刀枪剑戟与弓弩 。这些武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结束 。
文章插图
二、春秋战国、秦代时期
春秋时期军队中步兵比重逐渐增大,根据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每乘步兵从25名逐渐增加到50名、75名,而楚国军队每乘步兵为100名 。西周时作战在排列阵势时一般将参战部队分为左、中、右3个集群,号为“三军”,并按照集群的战术重要性又称为上、中、下军,而以总指挥所在的中军地位为最高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这种战术单位逐渐固定,成为“师”以上的又一编制单位 。各个诸侯国编成的“军”数目不同,有的3军,有的4军,有的6军 。“军”所隶属的战车以及士兵数量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在200乘上下 。步兵逐渐在独立作战中也形成了新的编制,据《国语》记载吴国步兵的编制,为10进位制的:10人为队,10队为行,10行为旌,10旌为军 。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 。据《周礼》记载,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由“军将”指挥 。由此算出,每个军有12500人 。而《尉缭子》的说法,可能是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 。《商君书》提到的可能是秦国的步兵编制,则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 。骑兵的编制应当与此相近 。
总的来看,早期步兵都以5人为战斗单位 。据《司马法》一书,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 。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 。看来这种步兵战术与基本编制配合得很好 。
文章插图
秦国实行全民皆兵,索性将成年男子一律称之为“士伍” 。平时按照居住地点就近编伍,由各郡的郡尉、各县的县尉负责训练,警备治安 。大规模征发参战时,就由郡尉、县尉率领上前线 。
参战时由朝廷任命的统帅进行实行战时编制,委派若干“将军”分领几个作战集群,集群下将各地征发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编制为某一战斗部队,号为“部”,由朝廷委派的“校尉”指挥;部下分为若干个(一般也应是5进位制)“曲”,约1000人,由“军侯”指挥;曲以下按平时基本编制,整编为伍(有伍长)、什(有什长)、队(50人或100人,有队率)、屯(500人,有屯长) 。另外每一级军官都可支配约占编制10%的另编人员为随从亲兵,担任警卫、通讯等特别战地勤务 。
这一时期,步兵作为独立兵种正式出现,并迅速发展;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水军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在战斗中逐渐形成;骑兵已经初具规模,但尚未作为独立的兵种使用 。
文章插图
三、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编制 。
汉代军队编制基本沿袭秦代编制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 。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 。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 。东晋时,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 。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 。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
文章插图
关于北朝时期军队编制情况,史籍记载不是很明确 。据说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 。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100人左右为队,以上3队1幢、3幢1军 。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 。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 。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12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 。这些听上去级别很高的军官实际指挥的士兵实际并不多,每个开府所指挥的是“军”(也叫“团”),但是实际上只有2000人左右;每个仪同指挥约1000人左右 。千人以下的编制情况不明,但想来应该还是传统的什伍之制 。
这一时期,步兵、骑兵、水兵均得到完善的发展,骑兵、水兵在战斗中被广泛使用 。如“楚汉之争”、“官渡之战”中骑兵的使用,“赤壁之战”中水兵的使用 。
文章插图
十六国混战时期(公元304—439)是重装骑兵全面登上军事舞台的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大批内迁,畜牧业的发展有可能使骑兵用马大量增加;马镫等更为完善的乘马具的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在马上的格斗能力;手工业的发展也能够为骑兵提供更完善的防护甲 。
因此重装骑兵已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成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决定性力量 。军队中骑兵的比重也大大增加 。如公元312年汉族军阀王浚组织5万军队进攻盘踞襄国的军阀石勒,石勒先败后胜,在最后的追击战中缴获“铠马”5000匹 。可见在王浚军队中重装骑兵至少要占到十分之一以上 。
公元328年石勒进攻洛阳,出动的军队中“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骑兵达到全军近三分之一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以百万大军进攻东晋,据说步兵有60万,骑兵有27万 。可见步骑之比为2:1似乎是当时的惯例 。而后来北魏军队动辄出动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大兵团作战,甚至在公元450年大举进攻南朝刘宋时,出动的骑兵居然达到了60万,营寨绵延3000里 。
文章插图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军队编制继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编制非常规整 。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800—1200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4—6个团,每团兵员200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2旅,每旅兵员100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2队,每队兵员50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5火,每火兵员10人,设火长 。战国以来传统的“伍”被取消 。全国的折冲府数目庞大,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达到了643个,分别由朝廷的12卫大将军统帅 。
以上这种府兵的编制只是组织、训练编制,至于府兵上番组成的战斗部队的编制究竟如何,是否仍然和平时的编制相同?盛唐时期各边境军区军队的基层编制如何?尚存有疑问 。但很明显的是,到唐中期后,府兵的这套编制已实际被废除 。
文章插图
五、宋元时期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 。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 。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 。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为“队”,5队为“阵”,20队为“将” 。“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
后来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时又将这一编制改动后向全军推广:10人为“火”,5火为队,10队为营,若干个营组编为“将”(根据战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 。指挥以下完整编制调动,将的编制也尽量保持稳定,指挥官有“将”和“副将”,下属尽量不打乱 。公元1081年全国建立起92将,号为“将兵法” 。
文章插图
南宋皇朝在颠沛流离中匆猝建军,重新将“军”作为独立战术单位,把原来的“将”组编为若干个军,设“统制”或“统领”为军指挥官;又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 。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今江苏淮安)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11个统制、13个统领,有63将编制,约8万兵马 。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10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5万多兵马 。张俊为“中护军”,有11军、99将编制,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8万人 。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今武昌)为中心组织防御,辖12军,有84将编制,10万多兵马 。吴玠为“右护军”,在今陕南一带展开,约7万人,编制较为混乱 。
不过至公元1139年与北方金朝和议成功后,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军”的编制,由朝廷直接控制各军 。军以下仍然保留将、营、队、火的基本编制 。
文章插图
【简介中国部队编制体系 中国部队编制及人数配置】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 。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 。
不过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为“上万户”,5000人以上为“中万户”,不满3000人为“下万户” 。同样,千户、百户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出上、中、下 。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 。
这一时期,随着火药的发展使用,炮兵出现了 。元代开始军队装备火器,自然也就有专门的操作火器的步兵 。这应是早期炮兵的雏形 。
文章插图
六、明代时期
朱元璋在占有江南地区后开始整编军队,规定每10个士兵组成1个“小旗”,5个小旗组成1个“总旗”,两个总旗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千户,5个千户设1指挥 。
建立明朝后根据刘基的“军卫法”建议,各省设都指挥使统辖驻军,以下分设卫、所 。每卫编制5600人,设置指挥;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设千户;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112人,设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总旗下辖5小旗 。
文章插图
和以前的朝代一样,明代这套卫所制的军队编制也没有贯彻始终,到了明中期后,明军的编制又随着募兵制的盛行而发生变化 。而且这种新的编制因为募兵常常是由各地将领在本镇(相当于军区)组织的,全国并不统一 。朝廷直接指挥的“三大营”开始采用“营”为基本编制,回到过去宋代的编制 。营设参将,以下仍然沿用小旗、总旗、百户的基本编制 。
文章插图
在福建、浙江编制的抗击倭寇的军队,则以5进位制,5人为伍,5伍为甲,5甲为队,若干个队组成营,若干个营组成镇 。戚继光的“戚家军”则又不同,5人为伍,2伍为队,4队为宗,5宗为哨,4哨为营 。
戚继光在蓟镇组编的军队,又采用3进位制的编制:12人组成“队”(分为杀手队和鸟铳队,前者以近距格斗为主,2名圆牌手、2名狼筅手、2名长枪手兼弓箭手、2名钯手兼火箭手、2名大棒手兼弓箭手、1名火兵和1名队长混编;后者10名鸟铳手和1名火兵、1名队长),3队组成1旗(设1名旗总,共37人),3旗组成1局(设1名百总,共112人),3局组成1司(设1名把总,共449人),2司组成1部(设1名千总,共899人),3部组成1营(设将官,共2699人) 。
文章插图
明代的海军已有长足的发展,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可见当时海军的强大 。
七、清代时期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
万历四十三年,又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 。
文章插图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 。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 。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
文章插图
绿营兵 。其制与满洲八旗兵不同,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 。
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 。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 。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16门(内城9门,外城7门)千总 。其营制为“标”、“协”、“营”、“汛” 。
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 。
文章插图
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23人,惟东北三省不设 。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5营,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 。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 。
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83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 。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 。
文章插图
兵分步兵、马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 。
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中叶以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60多万 。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 。
- 学养猪技术 养猪技术官网
- 孔雀育雏技术与疾病防治 中国的生猪疾病防治技术
- 中国农业养殖技术网 中国养殖技术
- 中国养殖人社区 中国养殖技术网下载
- 创业板开通条件新规 开通创业板交易条件
- 本文转自:海峡网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25岁天才科学家申怡飞:用3项专利助力中国5G发展,成果足以改变世界
- 《历劫俏佳人》剧情简介是什么
- 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 园林建筑项目
- 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待遇 园林景厅院
- 玉皇大帝和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