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除草旺季,谨防药害——小麦田常见除草剂药害分析”,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除草旺季,谨防药害——小麦田常见除草剂药害分析”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文章插图
近几天,北方天气气温较高且稳定,加上正是麦田杂草出苗高峰期,所以,麦田除草剂销售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农民也在争先恐后的施药除草 。化学除草是防除麦田杂草的一种重要方式,伴随着化除高峰期的到来,对于除草剂,最让经销商和企业困惑的两个问题莫过于除草剂安全性和防效 。当然,在除草剂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药害,轻者影响小麦生长,重者影响产量,甚至绝收,所以了解除草剂药害发生的原因、症状及解决除草剂药害方法最为重要!
【除草旺季,谨防药害——小麦田常见除草剂药害分析】 除草剂药害产生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1、除草剂超量使用 。这是小麦田除草剂产生药害较多的一个原因,多数除草剂大剂量使用都会产生药害,具体药害症状见下文 。
2、重喷 。除草剂忌讳重喷,特别是地头及喷药行间交界处 。
3、小麦用药时间 。小麦拔节后施药,部分除草剂易出现药害 。
4、配药方法 。除草剂配药方法我们常推荐二次稀释法,特别是一些颗粒剂和粉剂,以及混合药剂,如果直接配药药液浓度易不均匀,浓度大地方易出现药害 。
5、漂移 。个别除草剂具有很强的漂移性,漂移到其它作物极易产生药害 。
6、残留 。属于潜在性的药害,使用时期晚易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
7、除草剂质量 。除草剂加工工艺差或原药杂质含量高 。
8、恶劣天气 。施药后温度长时间低于3℃,或未来一周内有寒流,易引起药害 。特别是对温度敏感的药剂更易产生药害 。
引起除草剂药害的主要因素分为使用技术和天气环境,有的药害为轻微性药害,症状不明显,易恢复;有的为典型性重度药害,较难恢复,解救及时影响不大,反之会影响最终产量 。
不管是产品质量、使用技术或是气候等因素,每年在除草剂使用旺季都会出现药害,也是经销商朋友最头疼的事情,解说和处理药害是不可避免的,但实际中很多经销商朋友并不能正确辨别除草剂药害 。下面笔者将带大家了解几种典型的除草剂药害 。
2甲4氯(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是较早使用的除草剂之一,1941年合成了第一个除草剂的品种2,4-滴,1945年发现除草剂2甲4氯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可以通过茎叶、也可以通过根系吸收,这类除草剂属于激素类除草剂,在低浓度下,能促进植物生长,在生产上也被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高浓度下,植物吸收后,导致敏感杂草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出现典型激素类症状:植株扭曲,畸形直至死亡 。麦田主要用于防除阔叶杂草,对十字花科杂草特效,近几年因为出现了大面积的抗性播娘蒿,加上成本较低,2甲4氯重新得到重视,市场上复配制剂很多,但这类除草剂受温度影响很大,小麦使用过早过晚及高剂量低温下易产生药害(一般复配其它药剂使用,建议56%2甲4氯钠可溶粉剂不超过40g/亩) 。
小麦使用过早(小麦4叶前):此时麦苗弱小,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代谢分解能力弱,药剂集中在生长点,小麦叶片容易出现扭曲畸形等药害症状;
小麦使用过晚(拔节后)或过量:小麦拔节后将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小穗发育加快,此时使用激素类除草剂,容易导叶片皱缩,致茎弯曲,抽穗困难,或出现畸形小穗,严重时不能抽穗 。
乙羧氟草醚(二苯醚类除草剂):
属于苗后触杀型除草剂,对小型阔叶杂草效果好,因为没有内吸性,所以对大株杂草防效差 。因有较强的触杀性,所以用药量不能随意加大,否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灼伤斑药害 。由于不具有内吸传导作用,轻微药害10-15天后可以恢复生长,不造成减产(10%乙羧氟草醚乳油亩用量控制在20-30ml/亩,超过40ml/亩药害严重,30ml/亩有轻度叶斑,但基本上后期可以恢复) 。因近几年麦田杂草麦家公发生量渐大,较难防治,含乙羧氟草醚类除草剂对其防效较好,使其该产品市场销量增大,市场上乙羧氟草醚一般不单独使用,复配苯磺隆较多,不推荐与唑草酮复配,低温极易发生药害 。
氯氟吡氧乙酸(吡啶杂环类除草剂):
氯氟吡氧乙酸是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药后很快被植物吸收,使敏感植物出现典型激素类除草剂的反应,叶片畸形卷曲、植株扭曲,最终黄化枯死 。使用时期广泛,小麦拔节后减量亦可使用,残留期短,属于相对比较安全的除草剂(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推荐用量40-60ml/亩) 。一般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施药后,夜间温度骤降到0℃左右)会产生药害,小麦叶片出现卷曲发黄的现象 。
唑草酮(三唑啉酮类除草剂):
是由美国富美实公司开发的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属于触杀型选择性除草剂,在有光照条件好(气温10℃以上)情况下,喷施唑草酮能使叶片迅速干枯、死亡,3-4小时后杂草就出现中毒症状,2-4天死亡 。唑草酮在市场上销售时间较长,因其对抗性播娘蒿和荠菜效果好,这两年重新焕发光芒,得到重视 。
相比较而言,唑草酮较耐低温,但在使用时期不当及超量情况下易产生药害(一般亩用有效量为0.8-1.6克),施药时期为小麦三叶期至拔节前,但如果施药不当,施药后麦苗叶片上会产生黄色灼伤斑,叶尖灼伤,因唑草酮在作物体内不具传导性,麦苗受轻微药害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但用药量大(亩用有效量超过1.6克时)、用药浓度高,则灼伤斑大,药害明显;若在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喷药后,叶片上会出现黄色斑点,但施药后1周就可恢复正常;唑草酮制剂与6.9%精噁唑禾草灵乳油等制剂及有机硅助剂等混用,会产生拮抗作用,可能影响唑草酮在水中的均匀分布,从而产生药害,造成麦尖发黄,叶片上产生小黄点,虽减产不严重,但影响小麦品质,卖相不好 。
双氟磺草胺(磺酰胺类除草剂):
双氟磺草胺由陶氏益农公司研发,是磺酰胺类一种超高效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可防除麦田大多数阔叶杂草,耐低温,在2℃时仍可保证稳定药效 。双氟磺草胺混配性较强,在土壤中残留期很短,加上对恶性杂草猪殃殃有好的防效,所以近两年在市场上颇受宠爱,尤其是各种复配制剂,一般情况下双氟磺草胺单剂使用不会产生药害 。
甲基二磺隆(磺酰脲类除草剂):
甲基二磺隆属于磺酰脲类高效除草剂,能防除麦田大部分的禾本科杂草和少部分阔叶杂草 。随着近几年节节麦发生量不断加大,一般药剂对此杂草均无效,目前最有效的除草剂便是甲基二磺隆,但甲基二磺隆的致命硬伤便是容易产生药害,在低温天气、积水、高剂量(一般用量20-30ml/亩,超过40ml/亩容易产生药害)、重喷等情况下极易产生药害,小麦药害症状:新叶扭曲、叶片黄化(小麦前期可能出现临时性黄化或矮化现象,正常使用条件下返青起身后黄化现象自然消失;如果小麦受害严重,甚至出现干枯死亡)、植株矮缩 。
药害年年有,解决有方法
以上是市场上常用的几种除草剂的特性及小麦产生药害的原因和症状,我们可以看出低温天气和除草剂超量使用情况下最容易引起药害,所以,避免药害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前要技术指导到位,减少药害发生几率 。首先关注天气预报,尤其是施药前后一周内天气变化;其次多观察、多试验,根据麦田草情草相,合理推荐使用剂量,尤其是在多种药剂组合使用时,比单用剂量要减少,既不产生药害又不影响除草效果;沙土地比一般地块容易产生药害,所以应降低剂量;当然,高剂量药剂容易产生药害不仅仅是指亩用量高,还有就是配药不匀,容易造成高浓度的地方产生药害,所以应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 。
在遇到农民反馈药害时,首先不要慌,要搞清楚实际情况,农民对药害的描述都会带有夸张成分(没办法,自己家小麦出药害了肯定很担心),他们害怕减产,但经销商要冷静对待,大家都有多年的销售经验,一般对使用剂量的推荐比较准确,只是农民在使用过程中怕除草剂效果不好,会不自觉加大用量,有的图省事会减少用水量,都会给小麦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大部分都算轻微药害可以恢复 。所以,要先搞清楚药害严重程度,轻微的无需管理,给农民解释清楚就行,一周后即可恢复,稍微严重些的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1、清水喷淋 。施药2小时后,可用清水喷施一遍,减少麦株上除草剂的浓度,也可进行合理灌溉 。
2、加强肥水管理 。可以通过加强肥水管理,补偿部分叶片损失 。
3、喷施叶面肥或调节剂 。受药害的小麦有个明显特征就是生长受到抑制,调节剂具有促进植株生长作用,能让作物迅速恢复生长,可以喷施赤霉素、芸苔素内酯等一些调节剂,苗期受害可以喷施氮肥,促进麦苗快速恢复生长,增加分蘖 。拔节孕穗期再根据苗情适当早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减少产量损失 。
4、毁苗重播 。如果遇到药害特别严重的,芯叶和根部均受到创伤,麦苗不长,甚至整株死亡,那么采取以上措施也无济于事,只能毁苗重播,或是改种其它对该除草剂不敏感作物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除草旺季,谨防药害——小麦田常见除草剂药害分析”整理的一些知识 。
- 玉米田除草剂常用产品介绍
- 科学选用水稻秧田除草剂
- 大田玉米除草剂产生药害怎么补救
- 玉米苗后除草技术及注意事项总结
- 水稻大田除草剂应该怎么用?
- 夏大豆怎样选用苗后除草剂
- 春天里小麦的除草技巧
- 玉米田除草使用草甘膦需慎重
- 施用大豆田除草剂需注意事项
- 苗后除草剂见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