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批发市场在哪里 水产捕捞存在的问题

渔业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渔业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1)从水域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结构来看,水环境恶化、资源衰退越来越严重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突发污染事故,工程建设项目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严重破坏,水产养殖生产密度高,自身污染严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天然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受到威胁 。特别是污染破坏了一些经济鱼类的近岸产卵场和养殖水域,严重降低了鱼类的繁殖能力,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 。(2)从水产品养殖结构来看,养殖品种单一,结构相似,养殖方式落后,新优品种少,名优产品比例低,病害和污染严重 。(3)从海洋捕捞结构来看,国内渔船增长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海洋渔业资源保护难度很大,以开发公海渔业资源为主的海洋渔业比重仍然很小 。随着国际海洋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签署将生效,中国传统渔场将减少 。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国内市场油价上行,使得渔业成本大幅上升 。此外,国内外渔业产品价格低廉,导致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较低 。(4)从水产品加工流通结构来看,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老化、保鲜加工技术落后等严重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 。加工、流通及相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初级产品较多,加工产品较少,粗加工产品较多,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渔业比较效益下降,渔民增收难度加大 。(5)从水产品供给结构来看,由于养殖品种不合理、名优品种比例小、产业化水平低,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各主产区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产品过剩、价格下降等区域性、结构性问题 。(6)从渔政和市场流通结构来看,在我国渔政的实际执法工作中,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存在“层级管理不够、统一领导不够”的情况 。
如何解决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的探讨
由于捕捞力量的不断增强,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捕捞产量大幅增长,但对海洋渔业资源,特别是一些传统捕捞对象的开发利用却一直过度 。主要体现在:个重要经济种的减少,年龄大的鱼渔获量减少,年龄小的鱼渔获量增加,总渔获量的平均体长和体重也有所下降 。大小黄鱼、比目鱼、墨鱼等 。正在逐渐衰落 。带鱼和比目鱼的资源虽然相对稳定,但其种群组成趋于年轻化和小型化,低营养级物种在资源组成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海洋渔船单位捕捞努力量产量从50年代的平均2 39 t/kw下降到90年代的不足10 t/kw,造成动力浪费,经济效益降低 。海洋过度捕捞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 。一些渔业生产单位和个人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够,捕捞没有最大产量限制 。二是渔业资源共享 。
目前我国内陆渔业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有效应对措施?
【水产批发市场在哪里 水产捕捞存在的问题】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污染导致我国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部分贝类产品中残留有石油烃、砷、镉、汞等有毒物质 。近岸、内湾、河口等渔业水产品和内陆水产养殖水产品受到多环芳烃、汞、镉等重金属的污染 。由于即将到来的赤潮,麻痹性贝类中毒和腹泻性贝类中毒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 。2001年,我国贝类、对虾等水产品因有毒药物残留指标不合格被欧盟等国家拒绝进口,给我国水产品贸易造成巨大损失,对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受环境污染、围垦、造地、筑坝、取沙等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活动影响,许多优良产卵场、集苗场、育肥场、繁殖场丧失渔业功能,渔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增殖和恢复能力下降,主要经济水生生物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重要渔区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越来越年轻化、小型化、低质化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1959年单位面积平均净产量为221 ~ 43公斤/净/小时,主要经济鱼种产量达138.8公斤/净/小时 。到1998年,产量下降了近90%,捕获的主要鱼种产量为11.18公斤/网/小时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东海渔获以底质鱼为主,分别占总产量的48.3%和55.4% 。20世纪80年代,优质鱼的比例下降到30.4% 。长江四大鱼类的鱼苗从70年代的200亿只下降到现在的10多亿只 。由于污染和环境变化,四甲鱼产卵场几乎消失,鲥鱼产卵场不复存在,许多珍稀鱼类资源遭到极大破坏 。(5)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危及渔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污染导致了水生生物组成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经济动植物资源持续衰退,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单一,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 。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水生动物中珍稀濒危物种数量逐年增加,大黄鱼、日本鲇等重要经济鱼类严重衰退,渤海三大蛤蜊养殖场资源几近枯竭 。在内陆水域,水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和资源也呈下降趋势 。一些稀有物种濒临灭绝 。目前拥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鳍豚不到100只,长江鲟、鲮鱼、松花江大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难求 。最新资料显示,几乎所有水生哺乳动物和相当数量的水生两栖动物都处于濒危状态 。目前,濒危淡水鱼类有92种,占淡水鱼类总数的10% 。这些濒危鱼类主要包括鲤科52种,鲶鱼11种,鲟鱼5种,鲑鱼和鳟鱼6种,其他18种(包括鳗鱼) 。水生生物多样性是渔业的关键 。
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将会动摇渔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渔业水域面临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 周边新型城市也迅速形成 。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并且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尚不能满足除磷脱氮要求, 造成近海污染 。生活中洗菜 洗衣服 冲洗厕所等产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对消落带水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为了库区消落带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加快库区消落带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消落带的形成是由于库水的季节性水位涨落,这样就会使消落带地区的土壤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 。主要是库水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断地在土壤中富集 。进而对土壤的生理性能产生影响,土壤被淹没时土壤中的养分,污染物就会被溶解和吸附在水体中,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据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 2006年渤海海域污染严重,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 2万 k m2, 占渤海总面积的 26%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排污、 人工养殖等 。2006年渤海海域中, 严重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分别约为2 770、 1 750 、 7 370和 8 190 k m2, 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 2005年增加约 1 000 km2, 与 2002年相比, 渤海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面积分别增加 5 230、 1 290和 1 760km2,分别增长 2 . 4倍、 2 . 8倍和 1 . 7倍 。由于海岸线较长,入海河流较多,加上沿河工业发展较快, 以及个别地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集中处理场所设置不完备, 致使上游工业及生活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特别是各县区间交界和省间交界处河流所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有关数据显示,近海约 20.6万km2的海域海水水质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面积比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扩大近 1 倍,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10.2万 km2,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5.4万 km2,四类和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5.0 万 km2 。在内陆,长江干流沿江 22 个城市江段在 20 世纪 70年代中期每日接纳污水总量为 1436.5万吨,而到 1996年则猛增到 4000万吨 。据统计,长江全流域污染源有 1万多个,每年有 122亿吨废水排入江湖 。黄河在 20世纪 70年代的年污水接纳量为 18.5亿吨,20世纪 80年代增加到 21.7亿吨,90年代猛增到 32.6亿吨 。目前全国有 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和市区及市郊的湖泊水质状况更差 。据环境保护部最近公布的数字:全国日排放污水总量已达 1.3 亿吨,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库中,78%的流经城市的河流已被污染 。环境污染造成一些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肥育场和渔场受到污染 。化工厂、 农药厂、 造纸厂, 工业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 。最重要的污染是铅、镉污染 。其主要来自工业废水 废渣 铅能使土壤肥效退化 土质降低 从而让农作物不能有效顺利地生长 。此外,被农作物吸收后,这些有害元素将会通过生态平衡中的食物链传送到人体内镉在环境中具有稳定 积累和不易消除的特点 通过食物链富集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镉污染可能最终引发“痛痛病” 。有研究报道,通过多种方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状况 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为镉,生态风险影响因子的顺序为镉>锌>铅>铜>铬 。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的顺序为镉>锌>铅>铜>铬 。沿岸有除油田钻井平台的污油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外,油田开发带动油品贸易及运输的繁忙同时也增加了船舶事故溢油的频发 。围填海对传统渔业水域的占用影响渔业生产 。目前我省围填海速度较快、 面积较大、 范围较广,尚无详细的围填海规划以及总量控制和年度控制指标 。涉海工程倾倒区的建设,随着涉海工程增加,倾倒区占用和倾倒引起的泥沙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港口等涉海工程项目施工期和报废期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对涉海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在使用期内的排污管理比较规范, 但在项目施工期和报废期的监管存在一定问题 。二是养殖业自身污染 。由于海上养殖开发利用不尽合理,造成局部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对海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海水水质中氮、 磷等物质含量有一定增加 。陆源污染物是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因此对于陆源物污染的治理, 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关键 。我省境内的主要入海河流 47条,入海河流上游因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要建设众多水库, 加上近年来北方气候干旱,河道灌溉等用水量大,河流自身径流量不足 。一般认为养殖对虾饵料系数在1.2~1.5之间,即养成1kg对虾需要投喂1.2kg~1.5kg配合饲料 。以干物质计算对虾对饲料有机物质的转化利用率在20%左右,约有80%的饲料干物质进入养殖环境中 。这些物质以对虾排泄物、残饵等形式进入养殖池塘 。与一般养殖鱼类不同,由于对虾通常在游动中抱食啃咬饲料,饲料颗粒因破碎、溶散及丢弃产生很高的浪费率 。而对虾肠道短,消化排出快,所以饲料的消化和吸收率也偏低 。实验表明对虾养殖投喂饵料只有75%被对虾摄食,其余以残饵(约占15%)、溶解(约占10%)等形式散失在养殖池 。对虾摄食的饲料中5%的氮被虾同化,15%通过粪便排放,其中有5%的氮以氨氮形式直接排放,8%以有机氮形式排放 。对虾每摄食1kg饲料大约产生0.27kg(干重)粪便、0.25kg悬浮颗粒物和6.12g氨态氮 。杨逸萍等在研究人工投饵虾池固体废弃物代谢负荷时发现,30%的饲料不能被虾利用而沉淀于池底 。我国沿海地区养虾产量为80万吨,排入海洋环境中的残饵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这些有机污染物一部分转化成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进入再循环,一部分以溶解态和固态物质存留水体和底质中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等在海底堆积、分解,使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等含量增加,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加重 。人工投饵虾池的淤泥中含有62%~68%的N,残饵溶出的N、P营养盐是对虾养殖水环境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污染源 。有研究发现在鲑鱼网箱养殖区下部沉积物的C和N的通量很小,每年只有约10%的有机物可得到分解,79%的C和88%的N沉积(相当于饲料输入C的23%,N的21%)将积累于底部,无法被生物利用 。养殖产生的有机和无机废物可直接引起养殖池塘底质中有机物负荷增加、富营养化现象,如BOD增加、缺氧等 。其他的影响还有池塘土壤的酸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原体增加、水华发生等,最终可能导致对虾养殖失败 。集约化养殖通过高密度集中饲养和高强度饲料投喂实现高产出 。养殖过程自身污染物的输出,主要包括残饵、粪便和排泄物等,这些污染物或者导致养殖系统本身水质恶化,或者通过养殖废水的排放对沿岸水域产生污染效益,甚至导致富营养化 。养殖过程的健康与养殖产品的健康同样重要,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海水养殖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锐减使得海水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 过去 20年间全球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 10%的速度增加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中所含的氮、 磷等营养物质以及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会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给鱼虾的生存带来威胁, 影响渤海的海洋捕捞量 。另外, 网围精养采取高密度放养, 药物使用量增加, 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 致使排泄物增加, 水中氮、 磷等营养要素和有机物含量猛增 。通过对精养虾池中的物质平衡的研究,发现在养殖过程中只有 10%的氮和 7 %的磷被吸收, 其他都以各种形式进入环境 。养殖区域底泥中氮、 磷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围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要明显高出很多 。残饵和排泄物在底质堆积, 促使微生物活动的加强, 也加速营养盐的再生 。同时, 在养殖过程中死亡的生物体沉降分解增加底泥里的氧的消耗, 在缺氧条件下会产生硫化氢和氨气等有毒物质 。水产养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还体现在养殖逃逸鱼类对其临近海洋生物的影响 。海水养殖逃逸的鱼类可能对疾病的传播、 野生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等产生副作用, 可能会将地方流行病传给野生种群 。三是毒害入侵困扰海洋水产业一些病毒侵入亦导致渤海的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最典型的是虾毒 。由于病毒存在于动物的细胞内, 难以根治, 加上它垂直和水平都能传播,使多种生物都成为病毒载体, 如天津的厚蟹、 卤虫等, 增加了传播途径, 难以有效控制, 制约着渔业的发展 。据估算,如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减轻虾病蔓延, 预估计渤海的水产量在 2010年将达到 700万 t。如盲目地增加养殖密度, 导致养殖物种病害的濒繁发生 。例如,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高密度养殖等原因, 1993年 6月,曾在沿海水产养殖暴发大面积虾瘟, 发病养殖面积占当时全国对虾养殖总面积的 76%, 减产近 12万 , t 直接经济损失 35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达 86亿元 。加大水污染治理,控制投入品数量,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养殖的第一要素,水质好坏关系到养殖产量的高低和养殖产品质量的优劣,好水才能出好鱼,才能创高产 。根据现阶段养殖水域环境状况,必须防止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时还要防止养殖污染 。一是要严格控制污水污染养殖水体,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必须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防止污染死鱼事件发生 。二是要科学使用养殖投入品, 防止因多投、 滥投而造成养殖污染 。饮用水源的水库必须全面禁投 (禁投饵、 肥、 药), 保障供水需要, 确保居民用水安全; 大湖、 大库要禁投或局部禁投, 大湖要保持有相当数量的水生植物, 特别是沉水植物, 维持Ⅱ—Ⅲ类水质;中小湖、 库也要限投, 严防水体富营养化, 保持Ⅲ类水质 。通过禁投、 限投, 全力保障湖、库水域环境、 水产品质量和生态平衡 。要严格控制过度捕捞, 保护近海、 浅海渔业资源, 积极开发外海、 深海渔业资源,稳步发展远洋渔业, 渤海捕捞渔业的发展应采取“保近捕远”的战略, 在捕捞对象和安排上采取“保底补表”的策略 。当前, 渤海污染治理的重点是加强对直接入海的工业废水治理, 大中城市毗邻海域的污染治理, 以及入海河流域的污染治理 。以渤海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分配及陆源排污入海的标准, 并通过容量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 解决污染排放问题 。因此, 可以再造渤海的渔业新环境,如建人工鱼礁,植红树林等 。人工鱼礁是人为的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阻碍破坏性捕捞行为, 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 繁殖、 生长发育等场所, 以此达到保护、 增殖资源和提高渔获质量的目的 。近 20多年来已有很多沿海国家都投放了人工鱼礁 。其中, 近几年日本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约 600亿日元用于人工鱼礁建设,建礁规模约 600万 m3 。美国建造人工鱼礁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游钓休闲渔业, 而渤海则是更好的保证渤海渔业的质量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渤海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分配及陆源排污入海的标准, 并通过容量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 解决污染排放问题 。重开发、重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忽视自然规律, 对洪湖湿地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 。决策者应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认识正确,遵守生态系统自然规律, 不断加大湖泊开发力度,同时加大保护力度 。保护与治理资金投入充分保障 。多年积累下来的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致使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尽管提出抢救性保护以来, 但渔民的安置压力和生产、 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拆围战果面临新的挑战 。加上生态修复、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治理成效存在潜在的反弹威胁 。生态环境治理科学技术要跟上去 。生态系统治理必须标本兼治, 但保护与治理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综合治理方案与措施不够科学、 全面 。有些措施只能治标、 不能治本, 甚至有严重的副作用 。主要表现在科技力量薄弱, 科研经费得不到保障, 治理措施落后 。科学利用、 科技管理急待强化 。水域保护与开发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法律支撑 。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开发联合、 共同保护 。与此同时, 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在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上形成统一的规划方案,强调集体利益 。涉及管理的水利、环保、 农林、 渔业、 旅游、 交通、 国土等部门, 各自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行政,形成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 。水产食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急急急!!以下一篇文章供你参考舟山水产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一、舟山水产加工业的现状舟山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捕捞水产品加工、出口区之一,年出口量占我国捕捞海产品的50% 。舟山地区现有保税库一座,监管库6座 。2007年舟山水产加工业日冷冻能力8,000吨,冷藏能力20万吨,各种现代化加工生产线200余条,年加工能力已达80万吨 。在110家出口企业中,欧盟注册企业36家,美国FDA认证企业35家,韩国及俄罗斯注册企业90余家 。舟山水产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近几年,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际信誉较好 。近几年舟山远洋渔业有一定的发展,舟山的鱿钓船年产鱿鱼在13-15万吨之间,2006年至2008年鱿鱼产品年均出口量为47,400吨,年均出口额为16亿美元 。占舟山水产品出口比重平均为22%左右 。近几年,舟山水产加工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开拓多元化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等积极应对措施,大多数企业运转正常,有的企业还有新的发展 。但舟山水产加工以本地产原料为主,来/进料加工比例很小,原料短缺制约了舟山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 。受金融危机影响,舟山水产加工业的产值、出口量呈下行趋势 。2007年舟山市水产加工产值为162亿元,2008年下降至1538亿元,下降5%;2008年舟山水产品出口1908万吨,出口量下降17.4% 。出口额下降6.6%;今年1-7月,水产加工产值62.7亿元,同比下降11%;出口量9.4万吨,出口额2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1%和14.7% 。二、影响产业发展的主因一是原料短缺 。主要源于水产品资源衰退,捕捞量下降 。2008年虾、蟹捕捞产量同比下降23%左右 。今年17月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5,62万吨,同比下降21.4%,远洋渔业产量363万吨,同比下降35.2%,蟹产量同比下降35.2% 。二是金融危机影响 。由于受进口方破产、资金无法周转等因素影响,以及不属质量问题的各种借口退柜增加,2009年上半年有10家企业不正常退柜17批次,377吨,货值139万美元,增加了企业的困难 。输韩水产品受这方面的影响比较明显,韩币大幅度贬值,输韩水产品数量明显下降,如在2007年前正常年头舟山每年输韩梭子蟹18万吨左右,而2008年出口不足10万吨,下降了44% 。另外,2008年对日梭子蟹出口量减少28.73%,出口额下降25 54% 。输欧大规格红虾仁跌幅也在30%左右 。三是部分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国家虽在金融政策上适度放宽了对企业的融资,企业资金紧张情况有了改观,但部分小企业由于企业小、底子薄、抵押少等原因仍然存在贷款难的问题,特别在收购旺季时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 。四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贸易性技术壁垒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安全被国际上高度关注和炒作,舟山企业每年应对欧盟、韩国、俄罗斯等国官方检查比其它地区频率都高 。出口的门槛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企业为此投入也越来越大,成本不断增加 。五是企业自身原因 。舟山水产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部分企业技术更新不快,产品老化,有的企业满足现状,缺乏进取再创业精,对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舟山水产加工业要持续发展,防止持续下滑,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以及有关监管执法和服务部门的支持、帮助,更需要动员企业自身振作精神,积极应对 。1、要重视发展水产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 。把解决水产品加工原料,特别是来/进料加工作为舟山水产加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目前,舟山自捕海产品已不能满足其加工能力 。舟山90%依靠自捕海产品,2007年-2008年舟山来/进料加工不足3万吨(不包括境外自捕运回舟山的鱿鱼),如果舟山每年利用国际市场原料的比例从现在的10%提高到50%,舟山水产加工业就能增加60亿元的产值 。政府应积极鼓励促进舟山水产加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包括保税库与外商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外商带来的原料进口渠道、资金、工艺、产品和市场 。培育大企业在来/进料加工中率先做出榜样,进而引导整合重组、兼并 。大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优势,把成熟的工艺、技术、嫁接给中小企业,原料、市场由大企业操作,这样不仅能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困境,还能将来/进料加工规模化、集约化、做大做强,所以有必要重点先扶持,支持几家大企业先行做来/进料加工,做出榜样,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重组或联合合作 。2、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应根据企业的技术水平、开发能力、设备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深加工产品 。如鱼糜、鱼酱油(调料)等精深产品,从加工工艺、保鲜环节等着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给企业增加利润 。3、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目前舟山从事水产加工企业有400多家,其中110家持有不同国家注册证书的出口企业,也不乏国内生产、经营、销售好的企业,如浙江兴业、舟渔、正龙、震洋公司等 。但大部分中小出口企业因传统习惯,资金周转难、经营人材弱等原因,只做出口贸易而忽视了国内贸易,需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对国外市场而言,受金融危机影响,传统的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韩国市场由于韩元的大幅度贬值,出口急剧下降,已从传统的出口量第一位下跌至第三位;欧洲市场已上升为第二位,企业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方面已初见成效 。从2007年底开始,俄罗斯、乌克兰、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已出现好的业绩 。2008年,上述新兴市场的出口量占全市出口总量的27%,货值占总出口值的21.2% 。抓好国内外市场的开拓,是舟山水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4、稳定海洋捕捞、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 。舟山海洋捕捞业对渔民就业、渔区安定、支撑舟山4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及相关的运输、物流、包装、制冰等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海洋资源的衰退及休渔期的延长,稳定捕捞产量也面临新问题 。前几年舟山渔业转产转业力度很大,今后应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当放缓转产力度,稳定舟山捕捞业,为水产加工业提供原料 。5、建立舟山水产品出口加工区.做大做强舟山水产市场 。建立舟山水产品出口加工区,带动水产品原料进口、加工和出口,促进水产加工业进一步发展 。舟山国际水产城由于地理位置狭小及海岸线短等原因,难以进一步扩大,已不适应水产品原料多样化需求 。要以舟山大桥建成为契机,选择临海的适宜区位,筹建新的水产市场,既吸收本市捕捞的产品,又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品及进口的原料,使之成为国内国际水产品的集散地,成为企业取得国内外原料一个大平台 。我国在水产品养殖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我国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导致水产养殖品食用不安全环境污染存在多方面因素,化肥、农药、兽药、生产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 。导致水产养殖品中药物残留超标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目前我国存在的现状是高密度,多品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 。3.养殖种质退化,病害泛滥 。自1992年中国对虾流行病爆发以来,水产养殖品病害一直不断,并且蔓延到其它养殖虾类养殖生物,使淡水养殖业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4.水产饲料加工业大部来源家禽、畜牧业的基础过渡形成,鱼类饲料研究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对鱼类不同生长发育期所需的营养标准没有统一规范 。加工饲料的原料没有国家统一检测规范 。5.水产差殖品质量安全研究薄弱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质量安全研究十分薄弱,标准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标准体系不健全与执行力度差 。6.信息不灵,市场行情不详 。养殖单位、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渔民由于信息不灵,他们尤其关注的是养什么?怎么养?如何销?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将是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的关键因素 。7.缺少品牌意识 。多数养殖单位、养殖户还没有把水产养殖品像其他行业产品一样树立品牌,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单纯依靠产品市场价格上扬来增收创收,而不能从加大养殖对象的科技含量、产品整体包装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生产中滥用抗生素,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强,新病增多,使防治更难 。在实际生产中,很多养殖户滥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是很多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因此,造成抗生素的用量一次比一次大 。由于这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并发症和新病增多,病理症状不明显,为水产病害的防治带来困难 。同时,药物的大量使用,药物的残留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我省水产品的出口 。为什么说过度捕捞将使渔业资源枯竭?许多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濒临灭顶之灾,陷入资源枯竭和完全灭绝的境地 。如长江的长吻?,俗称鲴牯鱼,是长江主要的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从1996年起,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但是捕捞者们不顾禁令,仍然大肆捕捞 。而且在冬天,当长吻?停止捕食藏人深水砾石夹缝中越冬时,他们竟丧心病狂地用炸药炸,不但把大大小小的长吻?全炸死,而且把其他鱼类也全都炸死,这种地毯式轰炸,将使遍布长江流域的长吻?完全绝灭 。有的还使用毒药,把大小鱼虾全毒死 。还有用电脉冲捕鱼也使大小鱼儿一扫光,恶毒至极 。由于过度捕捞,长江流域鱼资源量急剧减少,1954年天然捕捞量为45万吨,到了90年代就只剩下10万吨了 。1990年鳗鱼捕捞量为1170千克,1995年下降至1000千克,1998年为200千克 。1981年长江蟹苗产量20052千克,1998年减至200千克 。由于过量捕捞,舟山渔场盛产的大黄鱼、小黄鱼,现在几乎完全绝迹 。福建长乐市漳港镇盛产一种美味的海蚌,因其肉质鲜嫩、味道极佳而被称为“西施舌” 。全世界只有意大利和长乐漳港有产 。原年产万担,由于渔民过度捕捞、围垦及污染等原因,至1998年仅产2百~3百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