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困住”了你,怎么破?( 二 )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 观察小孙女半岁就会用手指指各种各样的东西 , 当指这些东西就会看别人的反应 。 比如说他指一个手机或者妈妈 , 大家就会说那是你妈妈 , 她就会觉得我妈妈存在别人很重视的 , 如果他指的东西没有人关注 , 大家没反应他就觉得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价值 。 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别人互动了解这个世界现实的 。
为什么我们和别人的关系那么重要 , 因为我们是通过他人的反馈来帮我们理解看清楚现实的信息 。 当有一天你无法和身边人联系 , 只是通过微信发信息 , 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心理上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锚点和参照 。 我们今天处在消费主义社会中 , 又生活在高度原子化的城市中 , 大家彼此的联系非常少 , 大家孤立感很强的 。 一定原因是人与人必要的连接被商业服务给取代了 , 这看上去是一种便利 , 实际上是消解人的连接感 。
我会鼓励任何人 , 试着帮助别人 , 哪怕做点公益给某一个公益机构 , 支持留守儿童、去看望老人、去做公益的志愿者 。 只有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 才不会忘记在你灵魂最深处让你感到满足的事情是什么 , 那种宝贵程度不是用金钱衡量的 。
警惕热门词汇 , 它可能是另外一种“毒鸡汤”
我一直不喜欢很流行、很热门 , 同时又有点影响我们选择和行为的词语 , 它像另外一种毒鸡汤 , 让你觉得有这样一种选择 。
当大家在听到像躺平这样很热门词语的时候 , 我觉得需要有一种警惕 。 一个词语如果很热门意味着这个词语背后涵盖的真相很复杂 。 它只一个是最大公约数 , 大家会用这个词讨论各自的人生体验 。
“躺平”这样的词有很多的可能性 , 当每个人说“躺平”都说的是不同事情 。 当我们在说很热门的现象 , 都要想这个现象背后讲的是什么 。
每一个人去做同样的事情(比如辞职) , Ta的动机可以是非常独特的 。 当我们说:“工作不喜欢就辞职”时 , 这个要结合到这个辞职的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 比如 , 如果说辞职不想干了觉得工作很糟糕 。 接下来的问题是 , 辞职之后有做一些什么事让生活变的更好吗?如果没有 , 在逻辑上就是不自洽的 , 辞职是因为生活很糟糕 , 辞职之后生活更差了那就说不过去了 。
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2》这本书讲到 , 你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
我们生活在时间当中 , 当下此刻的我是一个人 , 下一秒的我是第二个人 , 再下一秒是一个人 , 下一个月下一年有无数的我存在 。 我做所有的选择不仅是为当下的我在做 , 我要考虑此刻做选择对未来的我怎么样 , 所以想想看 , “责任”不光对当下的我好 , 也对未来每一个我都好 , 所以你的责任是社会责任 , 你对所有负责的过程 。 他说“要对时间纬度上存在的每一个我负责” , “他们”的利益能否最大化 , 这个是很建设性的理解责任的方式 。
“躺平”也好 , “卷”也好 , 这个要回到你自己来说是否负责任 。 你第一天“躺平” , 第二天又去“卷”了 , 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没有达成共识 。 我不评价“躺平”本身和“卷”本身 , 如果每一个你都认为躺平是最好的选择 , 我100%支持你;如果每一个你认为卷是最好的选择 , 我也是100%支持 。 别人怎么评价不重要 , 重要的是有没有和未来的我达成共识 , 重点不是“应该躺平”还是“应该卷” , 而是自我有没有达成共识 。
人是故事性的 , 通过故事理解现实
如果生活“困住”了你,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