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36氪独家 | 累计融资超亿元,「共达地」用Auto ML助力AI超大规模精细化落地( 二 )


2019年 , 我国AI摄像头出货量为684万个 , 预计2022年出货量达3458万 ,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70% 。 而此刻 , 这一高存量、高增量的行业仍存在尚未填充的想象空间 , 就拿落地最大的安防市场来说 , 2020年安防摄像头AI渗透率也不足5% , 其余场景包括零售、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的渗透率则更低 。 而面向未来的预测更呈现持续增长状态 , 据艾瑞咨询数据 , 2019-2026年 , AI带动相关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22.3% 。
而AI供给的数量却追不上需求上涨的速度 。 「共达地」创始人兼CEO赵丛告诉36氪 , 当前AI行业从业人数在100万左右 , 缺口就达70万 。 这也导致了AI从业者薪酬水平较高 , 《2021人工智能人才报告》显示 , 2021年行业的平均月薪在2万左右 , 远超各省份平均薪酬 。
需求大、却极具稀缺性 , AI的贵是其渗透难的原因之一 。 但不仅限于价格 , 渗透难的痛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 AI到底要如何落地?难落地 , 是因为AI与行业之间的需求次元壁还没打通 , 产品经理、技术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之间都讲着一套不同的语言体系 , 畜牧业真实的需求落到AI架构师手上 , 就变成了一道逻辑推导题 。
那么 , 走进人类的生活之后 , 新一阶段的AI又是什么?《AI极简经济学》中认为 , AI的本质是让预测能力变得廉价了 。 在AI经过大量数据训练之后 , 预测的能力提高了 , 也就更进一步降低了决策成本和试错代价 。 书中用一个经济学原理来作出解释:把AI的预测能力看作一种生产资料时 , 一种生产资料的突然降价 , 意味着预测的供给会突然变多 , 那么以前依赖于预测的一些商业机会或资产就会大幅度增加 , 这就是互补品效应 。
技术与商业的碰撞正可以体现在最简单的经济理念中 。 突破点回归到经济学本质 , 即如何用更低的生产成本 , 创造更大的生产力 , 并改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生产关系 。 「共达地」AutoML技术自研的全流程自动化训练平台给出了一种回答 , 即做企业背后的无限的AI生产力 , 以“行业+AI”的模式 , 以行业客户和伙伴为主角 , 理解各个行业晦涩难懂的AI需求 。
在生产力上 , 「共达地」创新性地用自动化训练平台来代替人工开发 , 让AI工程师从重复的算法设计开发和调参工作中解放出来 ,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需求设计和技术研究突破等创作性的工作上 , 而懂业务需求的产品经理就可以训练出需要的算法;
在生产关系上 , 则将AI交付能力赋予广泛的生态合作伙伴 , 从芯片 , 设备 , 算法 , 到上层的行业应用 , 以更科学、正确的姿态将AI赋于百业 。
至此 , 对于各行各业迸发出的AI需求 , 「共达地」的零代码自动化AI算法训练平台 , 省去了传统繁琐的AI算法开发部署流程 。 全程无需编写代码 , 只需产品经理简单操作 , 降低了算法的开发门槛、也提升了AI算法生产效率 。
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AI指数报告》中指出 , 2021年 , 中国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数的52% , 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首位 。 但另一数据也同样醒目 , 在更检验质量的授权专利数量中 , 排名全球第一的是美国 。 所以 , 当新一阶段的落地方式变为“行业+AI”时 , 应以更轻巧的模式理解各行各业晦涩难懂的独有需求 。
面对AI落地难、场景碎片化的问题 , 「共达地」自研的Auto ML数十倍速的降低了算法的开发和部署的周期和成本 , 借此持续构建生态合作伙伴体系 , 来和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实现超大规模、精细化的AI赋能百业 。
在一项受金融圈喜爱的游戏德州扑克中 , 被认为可以体现人性和运气 , 它通过“不完美信息”的隐藏、不可计算的变量以及讲究概率的变数 , 刺激着更多人跃跃欲试 。 而这场游戏 , 也存在着三次翻牌的机会 , 在时机对的时候下注 , 也就增加了获胜的概率 。 如果目的地未曾发生更改 , 在新的阶段、新的变量之中二次翻盘 , 或许意味着拥有到达彼岸的更大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