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骁龙|还在玩纯私域运营吗?别把路越走越窄了( 二 )


到底怎么了?老朱不太清楚 , 陆续换了几次直播团队和新渠道营销总监 , 都没有奏效 , 今年又回到了靠进社区地推的老路上 。
我们发现老朱这种情况不是孤立 。
纯粹的私域玩法 , 似乎是条看不到底的幽深隧道 。 将纯私域奉为圭臬的不少商家走着走着就发现 , 私域流量越来越内卷 , 所谓的精细化运营再细致 , 颗粒度再微小 , 互动和反馈再精彩和贴心 , 也无法实现内生式增长 。 因为社群聚拢起来的是泛社交流量 , 从这一步抵达有转化的商业流量 , 还有一道漏斗 。 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 也开始反感无止境的消息打扰 , 以及被“物化”成一个流量数字 。
微商鼻祖的TST , 曾经被当作是将私域流量玩到极致的代表玩家 。 吴晓波曾称微商、代购等通过熟人进行销售的模式 , 保持了蓬勃的生命力 , 屡屡创造营业额超10亿的神话 。
但是将私域玩到极致的TST , 却被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构成组织策划传销违法行为 。 可见 , 私域终极内卷的走向 。
更严重的问题是 , 商家发现 , 他们想通过公域流量购买来补充用户流失 , 不过当前流量采购的价格真的太高了 , 对于中小商家尤其不友好 。
光大证券用“营销费用支出/新增年度活跃用户数”来测算获客成本发现 , 阿里系电商获客成本从2018年的278元/人增长到2020年的929元/人 , 增长近234%;拼多多的获客成本则从2018年的77元/人增长到2020年的203元/人 , 增长近164%;美团则从2018年的214元/人增长到2020年的347元/人 , 增长62% 。
国内主流平台获客成本变化(2017-2020) 。

来源:光大证券
突破流量天花板 , 降低获客成本 , 成为当前商家在后疫情时代的痛点 。 不过 , 总的看来 , 对于商家而言 , 纯私域流量的玩法红利已过 , 路越走越窄 。 想寻求突破 , 纯公域流量又越来越贵 , 且如果不够精准 , 大水漫灌的转化效率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
公私域合流
做互联网生意的商家似乎都陷入了流量焦虑 , 那么作为流量主的各大平台又如何了?
曾经 , 以拼多多和云集等为代表的私域社交电商平台备受推崇 。
吴晓波在《2019私域电商报告》开篇就这样夸赞它们 , “2014年开始 , 电商市场增速下滑 , 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 , 以纯公域玩法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巨头流量饱和 , 出现获客难、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 。 在这样的情形下 , 一批主要通过私域社交流量成长起来的电商平台如拼多多、云集异军突起 , 例如云集2017年GMV(网站成交额)增长率超过400% , 相比之下 , 传统电商京东的GMV增速为39%” 。
如今看来 , 这些玩私域流量起家的平台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难题 。
拼多多已经不再公布GMV数据 , 活跃用户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 上线7年的云集则在2019年上市之后出现营收持续下滑 , 高管陆续离职以及收到退市警示的惨淡现状 。
这些私域流量玩法的代表性平台 , 或增速明显放缓 , 或经营难以为继 , 或模式直接被证伪 。 被推崇了数年之后 , 我们发现那些私域玩法的鼻祖们正在逐渐褪去浮华的外皮 , 显露出“骨感”的外形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 将私域流量玩法平台化的玩家尚且如此 , 商家的处境自然就更为艰难了 。
那么 , 是不是纯私域玩法难以为继 , 就意味着互联网行业人口红利消失后就要进入全行业的衰退期了?
一些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在公域和私域以外 , 提出了“公私域”的概念 , 意图走出目前纯私域玩法的困境 。
张小龙自2018年就提出微信要坚持打造纯去中心化系统 , 倡导商家基于这个理念做私域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