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冢,陵的区别

坟,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后下葬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叫法,其实这和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相关 。在封建社会关于住宅是有详细的规定的,比如说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王侯居住的地方称为“府”,官员居住的地方称为“宅”,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称为“家” 。对于生前的这种等级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认为死后也是应该有相应的等级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称为“驾崩”皇帝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陵”,诸侯死了称为“薨”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冢”,大夫死了称为“卒”死后下葬的地方称为“墓”,平民百姓死了称为“死”下葬的地方称为“坟” 。
严格来说,坟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区别的 。古人讲“穴地为墓,筑土为坟”,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椁的地方叫墓,墓一般是平的 。地面上堆起的锥形黄土叫坟,但后来这种区别被模糊了 。
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东汉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明确解释说“坟,墓也”,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坟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比如“坟墓” 。
坟和墓的区别主要是,坟常用作口语,墓则更书面化,比如坟头、坟地是典型的口语,墓地、墓碑、墓穴则较书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习俗,口语说“上坟”,书面语说“扫墓” 。
最后陵,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用,一般是皇帝和太后,嫔妃也只是与皇帝合葬一个陵 。在很早之前有诸侯王的时候,一个当地的王也会用陵,比如著名的江都王刘非的陵墓,其规模也是很大的 。
坟在古代主要表示的是在地面上隆起一个土包的安葬方式,而古代坟的含义不仅仅只是死者的离世,其实其中还有逝者是含冤而死这样的意思,所以当时看到坟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坟地的主人生前蒙受了冤屈,所以在死后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 。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普通人在离世后都会用这种方式来下葬,因为这种方式更加简单,也不需要立碑 。
塚——是在远古时代的坟出现后演化的产物,随着统领阶级的出现,为了彰显身份等级,和族人的爱戴崇敬,统首领死后,在坟的基础上,雍更多的土,封更大的堆,远远的就能看到坟头,以示对死者敬重之情 。在秦朝以前,墓塚是没有陵一说,最高统治者死后享用的是塚 。冢通塚,冢是大、长者的意思 。大塚及后来的大墓叫法,还有陵的出现,都与冢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 。
土包隆起就直接表示此处是坟地,所以对于当时很多家中没有太多钱财的老百姓来说,这种下葬方式便捷也不用花费钱财所以后来民间普遍采用这种下葬方式 。
坟:古代平常百姓死后埋葬的叫坟,坟的样式一般都是高于平地,用土堆起来,有隆起的土丘 。
古代平民仙逝后,埋葬的土丘就是坟 。今天所有土葬称什么什么墓,严格来说都是错误的,准确说法就是坟 。不过,现在的坟已经没有等级之分了 。另外坟在古代还有受了冤屈的人叫坟,因为坟有隆起的土堆,意味有冤枉 。坟的样式是下方的坑是方形的,上面的土丘是圆锥形(或圆柱形)的,有天圆地方之意思 。
墓:读书人,或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但是没有当官,死后安葬的叫墓 。墓一般是平的,无隆起的土丘 。
兴亡百姓皆苦,故而百姓是坟 。为啥?冤啊!而较为富贵的商人、小吏、士兵、知识分子等,他们基本是王朝的底层受益者,所以他们不冤,故而墓葬都是平的 。不过,这是遥远的古代,到了后来只要是一般富贵人家仙逝后,他们的墓葬地都称为墓 。像西方还有日本的墓葬都是平地,不过上方有个墓碑 。这在遥远的古代就是典型的墓 。还有安葬在日本大阪的清兵墓地,也是平地 。
冢:凡是有官职的死后安葬的都可以称之为冢,高大的坟墓 。
冢从“勹(bao)”从“豖(chu)”,注意,不是“冖(mi)”,不是“豕(shi)”,本意是高大的坟墓 。安息的则是将相显宦之类,甚至安葬的还有少数民族的王后,比如青冢就是四大美女王昭君的墓葬 。此外,仅仅埋有死者的衣冠,或者什么也没埋而立碑的高大墓葬都称呼为冢,前者就是传说中的衣冠冢,后者就是疑冢 。衣冠冢著名的是有黄帝、杨贵妃、史可法、袁崇焕、孙中山等,孙中山的衣冠冢在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的碧云寺内 。而疑冢比较典型的有曹操七十二疑冢 。不过七十二疑冢只是一个骗人的传说,专家证实所谓的疑冢不过北朝大型古墓群,有一百三十四座之多 。冢的情况有三种:
1、死后入土为安,将尸体装棺埋葬的,这种是正常的一种 。
2、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死后尸体没有能够入土的,将他们生前的衣物安葬的,这种叫做衣冠冢 。
3、还有我们经常在电视里面看到的,死后将兵器,或者生前心爱的物品埋葬,这种也属于衣冠冢的一种 。
历史上有两个人例外,孔子和关羽 。他们被称之为文圣,武圣 。这种叫做林,山东省曲阜的孔林,河南省洛阳的关林,就是这种情况 。
陵:一国之君(含个别诸侯国)或一国之主的墓葬地 。帝王死后也要入土为安,规格也是最高的,叫做陵 。皇陵一般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大 。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儿埋了明朝十三个皇帝 。东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坟墓 。
一些远古时代的帝王被后人祭祀,后人根据传说,在他们死亡的地方盖庙纪念,这种庙也叫陵,如黄帝陵,炎帝陵,那儿不一定真有炎黄二帝的尸体 。
还有一些人不是帝王,可是他们的坟墓也照帝王的标准去建,如周口鹿邑的老君台,是纪念老子的庙,庙的格局是按帝王的模式建的,这是因为老子大大的有名,被后世帝王推崇,拨巨款建造,享受他们的待遇 。后来帝王们又喜欢上了孔子,就把老子抛到一边了 。所以现在老君台就成这样了 。这两种陵不是真正的,是庙的一种 。
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到了战国中期后,秦楚赵等国君王所葬地称之为陵 。后世皇帝不仅统称陵,而且还有不同的具有美好意思的前缀字进行区分 。汉朝以后的亲王可能也称为陵,比如梁孝王陵,明朝第一王陵鲁荒王陵 。黄帝炎帝的墓葬也称为陵,不过他们的陵墓连衣冠冢都算不上,最多是疑冢,或者是后世的发明 。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死后的墓葬称为林,另外孔子、关羽、张作霖的墓葬也是林 。而坚决反对皇帝的孙中山的墓葬却被称为中山陵 。当然有的还加了个字叫中山陵园 。
【坟,墓,冢,陵的区别】 后来,为了纪念烈士,我们也称呼烈士的墓葬为烈士陵园 。陵终于从皇帝走向了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