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河南南阳张衡及张衡墓】 张衡死后归葬南阳故里 。
张衡墓座落在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西北约300米处,墓冢高8米,周长79米;墓冢的周围砖砌甬道和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 。陵园的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园内翠柏成林,墓前立碑三通 。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通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刻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汉征尚书张公平子墓碑”,碑文的内容主要记述了张衡的品德和学术上的成就,以及张衡墓发现的经过 。另外还有1956年10月郭沫若为该墓书写的题词,郭老称赞张衡为“如此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万祀千龄,令人敬仰”,给予了这位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极高的评价 。
墓园现已辟为张衡博物馆,中轴线上有:双阙、大门、小拱桥、石象生、拜殿、张衡塑像、墓冢等;两侧有门房、 廊房、浑天仪、地动仪模型,四隅有角楼,整体仿汉代建筑 。
文章插图
张衡(78~139年)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河南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子 。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 。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
他精通五经六艺和天文历算,曾两次担任管理天文事务的太史令 。他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的时候创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仪,阳嘉元年(132年)又创造了测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他在《灵宪》等书中解释了四季变化、月球盈亏和日食的道理 。他的文学著作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文章插图
1970年、197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为“张衡山”,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为“张衡星” 。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 。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 。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 。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 。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 。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
文章插图
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 。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 。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 。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6年之久 。在这26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 。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 。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文章插图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 。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 。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 。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 。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 。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 。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
缅怀张衡,先人故去,但他留给人类的宝贵科学财富却永远为后人受用 。(图:山河旧梦Dreams)
- 河南浚县大平调
- 河南浚县历史名人子贡及子贡墓
- 河南安阳古树 绿色“活化石”
- 河南安阳滑县秦氏绢艺
- 河南酒桌上的规矩:鱼头酒怎么喝
- 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孟津卫坡村
- 河南鹤壁古村落王家辿
- 河南林州大烩菜
- 河南郏县张店村 西汉留侯张良故里
- 河南林州:太行深处龙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