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文化中的羊文化


陕北民俗文化中的羊文化

文章插图
羊在陕北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陕北羊文化可以说是陕北民俗文化中的奇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陕北文化重要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涵 。
陕北人的“羊情结”
“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在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过渡地带的陕北,羊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渗透到吃、住、穿以及民间信仰之中,人们养羊子、吃羊肉、穿羊皮、铺毛毡、唱羊歌,还把羊作为祭祀品……羊是财源,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意象 。
领牲用羊 祭祀的历史传承
陕北民歌里唱道:“听见干妹子唱一声,浑身打战羊领牲 。”领牲也叫“淋羊”,是陕北民间祭祀的一种仪式 。领牲仪式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是老百姓祭神时进行 。陕北乡间多庙宇,每年大都有定期的庙会进行祈福活动,由于气候十年九旱,若是在庙会会期当中,天旱无雨,村里的长者就发动大家向神献牲 。于是,三五人赶往村里的小庙,有人牵羊、有人挑水、有人背着锅 。到庙里点香、烧纸、叩头之后,向神灵禀明献牲的目的,然后用水倒在羊背上、耳朵里,被水一激灵羊就浑身发抖,表示神灵接受了祭者的请求,然后七手八脚宰羊,并将清洗的羊内脏、羊血等“下水”在庙前烩一锅羊杂碎,分而食之,羊肉则带回去按份均分给各家各户,按照羊的市值收钱 。后来,村庄较大不易分配,就高价出售给愿意吃肉者 。
第二种领牲的仪式与上述大同小异,但是前者是把羊献给神灵,后者是把羊献给死者,并把羊作为辞世之人灵魂的“寄托物” 。所谓“斜阳徒步杨家庄,三五阴阳做道场 。欲知亡者叮咛事,晚间领牲问羔羊” 。一般来讲,五服之内的孝子、女婿、侄男女、娘舅家应献羊,选好的肥羊,在宰杀前先要让亡者领受,最主要的是通过羊来做死者的“代言人” 。
领牲的程序与庙上祭神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洒上水的羊如果迅速全身抖动,被认为是死者对后代、丧事等没有任何遗憾,对献上的牲灵也比较满意 。如果迟迟不抖动,负责丧事的“总管”就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现场气氛来进行“阐释”,对着羊也是对着死者说:“顺心老人、在世男婚女嫁,去世儿孙满堂,入土为安,放心走吧!你(羊)就领(淋)了吧” 。如果这只羊还是不抖,就会再说类似“隔山隔海,心如明镜,你是牵挂还没有回来的孙子吧!是这样你就领(淋)了吧”之类的话,直到羊浑身抖动为止 。领完就可以宰杀,羊剥皮,直接扒放在灵堂里棺木两边,羊背上驮一个纸做的口袋,里面放置纸元宝,阴阳先生在纸口袋外面写上亡者名字等信息,这只羊就叫“驮钱马羊” 。
生活与羊 百姓的吃穿用度
在陕北农村,养羊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维生方式,羊也因此成为陕北人居家生活的必不可少之物,除了吃羊肉之外,人们还穿羊皮、铺毛毡 。